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新诗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再现大海奔腾的情境。 3.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比阅读,体会表现的独特的情感及与传统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在当时背景下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评价目标 1.诵读时是否能抓住语句重点。 2.是否能够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本诗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领悟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 难点:理解和感受本诗“新”在何处。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诵读的背景音乐。 【导入新课】 闻一多先生曾言只有郭沫若的诗才配得上称为“新诗”,称赞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真不愧为时代的一个哨子”。郭沫若的诗究竟“新”在何处,又缘何被如此赞誉,让我们通过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来一探究竟。 【讲授新课】 一、探索新形式 1.自由诵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诵读是体味诗歌语言之美的重要途径,这是一首自由体的新诗,首先请大家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个别诵读。 找几位同学分别进行诵读展示。注意诵读时提醒学生明显有误之处。 3.文本解读。 (1)思考问题一: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使用大量的感叹词。一首不长的诗歌用了6个“哟”和8个“啊”,而且是“啊啊”连用。“啊啊”连用更能够体现出震撼到难以言说的情感,当人被自然界的神奇征服口不能言时,发自内心的赞美用感叹词更能传递出情感,所谓“啧啧称奇”即是此理。 (2)思考问题二:诗人抒发感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壮阔的海洋之景,以及无与伦比的排山倒海之“力”。基调是昂扬奋进的。 4.指导朗诵。 诵读时要读出昂扬的气势。 (1)示例1:“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前一个“啊”要舒展,后一个“啊”要短促,两个“啊”之间连贯,读出惊喜与赞叹。“滚滚的”应该重读,读出大海的波涛奔涌的磅礴之势。 (2)示例2:啊啊!力哟!力哟! “力哟”“力哟”,像是在呐喊,又像是招呼,音高一句高比一句。 (3)指导后集体诵读。 (4)情境诵读:老师描绘诗人所处的情境,引导学生联想,然后诵读。 郭沫若立于海岸边,面对无边的大海,此时正值夏秋之交,北半球的空气寒冷了起来,和南太平洋上在晒得灼热的空气生出猛烈的对流,激起强劲的海风,海风又掀起怒吼的海浪。诗人听着拍岸的涛声,海涛的节奏鼓舞着他,激荡在胸中的狂飙突进式的感情涌泄出来,他放声吟诵出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5.小结: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把握本诗自由的形式,昂扬的情绪,建立起情境的联想,初步体会诗人澎湃的心潮,为进一步解读诗歌奠定基础。 二、开创新境界 经过刚才的诵读,我们感知到了诗人所描绘的壮美的海天景色,融入了诗人激昂的情感中去,诗人通过自由、随性、自然的言语形式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种抒情的方式让诗歌的情感书写产生了不一样的特点。 1.对比阅读: 同学们初中学过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彼时曹操北征乌桓,大胜而归,立于海边碣石之上,吟诵出了这首千古名篇。首先同学们一起诵读。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提问:这首诗创作情境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很相近,但是两首诗在情感抒发上面有显著的不同,请分析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三点不同。 (1)情感产生方式不一致。曹诗是内心的情感借海洋表达出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其说是写大海,不如说是写自己。雄心壮志、建功立业的渴望通过大海的辽阔传递出来。因此曹操笔下的“沧海”是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