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 百合花 教学目标 1.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通过阅读,感知文章的基本情节与主要人物的性格。 2.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情节分析,对小说人物心理进行细致性剖析。 3.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文章中军民的深厚情谊;感受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评价目标 1.学生能否完整地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2.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否有所掌握,是否懂得作者借此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作者的巧妙构思与赏析文本人物形象。 难点:故事的文化背景隔膜及当时人物普遍的精神心理。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查找作者茹志鹃的资料,查找关于革命小说的资料,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他们浴血奋战、不畏牺牲,为国家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你能想到哪些革命战斗英雄 (董存瑞、赵一曼等)你印象中的革命英雄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百合花》,看看故事中的英雄是否与你想象的一样,作者又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讲授新课】 一、感知作者及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1950年起,她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等短篇集。 2.写作背景。 作家茹志鹃于1958年3月创作了《百合花》。小说以淮海战役为背景,通过一位通讯员的工作和战斗生活,真实再现了我国人民解放军热爱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里也如此”。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二、感知整体情节 阅读文章后,概括一下故事的情节思路。 (提示:作为小说,情节方面应该具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方面内容,学生可从这个角度入手梳理情节。在学生阅读时,提醒学生标记段落,大致梳理出情节发展脉络。) 明确:①开端→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 ②发展→新媳妇借给“我”和通讯员被子。 ③高潮→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小通讯员牺牲) ④结局→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 三、总体感知人物 1.标记人物描写信息。 勾画、标记文中与人物形象描写相关的语段、句子、词语,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的句子。进而总结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 2.思考:你认为小说着力描写刻画的人物是谁 明确:文章重点描写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 四、细读文本,分析小通讯员的形象 1.小通讯员的形象是怎样表现的 (1)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展开,以细节的方式展现出来。 首先是通过“我”的视角来写小通讯员的,文章花了较大篇幅来写“我”和小战士的对话,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的方式为我们展现小通讯员性格的一个方面。 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对小战士的情感有所变化,一步步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