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知道援朝战争和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的史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明朝的相关史料,梳理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增强问题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学习优秀人物事迹,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理解国家实力是影响对外关系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提高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导入 麒麟,前二足高九尺余,后两足约高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头上有两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饼。 ———《瀛涯胜览》 你知道上述中的麒麟是什么动物么?它的到来和历史上哪一事件有关? 先导阅读,整体感知 结合本课内容思考,明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有哪些?从中可以看出对外交往的方式有何变化?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援朝战争 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友好往来 战争冲突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材料一:永乐中,米粟自输京师百万石外,府、县藏蓄积甚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航海技术也日渐丰富。 ①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根本原因)。 ③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先进的航海技术。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②明成祖大力支持。 材料四:郑和,回族,出身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知伊斯兰和佛教教义,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④郑和有坚强的毅力和组织能力。 郑和下西洋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思考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材料1: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材料2: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材料3: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等等。 (1)外交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 (2)经济目的:推动中外贸易发展。 郑和下西洋 结合教材知识,概述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范围。 ①时间: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 次下西洋; ②范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 。 7 30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中国 香料、染料、药物、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 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漆器、金属货币等 西洋 ③史实: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礼品,表达通好的意愿;与当地居民进行商品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派出使者随行。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次 4次 2次 船队规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有1500吨左右) 3艘,最大船120吨左右 4艘,最大船110吨左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郑和下西洋 郑和 1405-1433 7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有1500吨左右) 亚非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