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65068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课件

日期:2025-05-1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2053782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 cover
(课件网) 过渡:海洋会给明朝带来怎样的财富,又会带去怎样的危险,本节课我们就以海洋为纽带,一起走进今天的课题:《明朝的对外关系》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 大航海时代 15世纪,世界被发现 统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交往 课程标准: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jué)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史事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素养目标】 1、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和葡萄牙攫(jué)取澳门租住权的相关史实,掌握阅读史料与提取重要信息的方法。【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通过明朝国力与海上力量的变化对明朝外交产生的影响,谈谈对今天外交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感受郑和下西洋体现出的和平友好,共赢共享的精神,以及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爱国情怀。【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CONTENTS >壹< “威”向海外去 ———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 (1)背景 人物卡片 简介: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世称"三宝太监” 职业:宦官、航海家、外交家 经历:年轻时侍奉燕王朱棣,在朱棣争夺帝位中,屡建奇功, 被赐“郑”姓。曾先后七次奉命下西洋, 文莱 明初,人们把当时东海及其以外的海域称为“东洋”,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XI YANG 1.郑和下西洋 西洋 东洋 (1)背景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1405)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明成祖 材料二: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 ———《郑和下西洋历史漫谈》 根据视频与材料,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目的 ①隐藏目的: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②政治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展示中国富强。 ③经济目的:推动中外贸易发展 ①经济基础: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根本原因) ③科技保障: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②政府支持:明成祖的鼎力支持。 ④个人能力:郑和个人能力出众;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 (3)条件 郑和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 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阅读材料,说说支持郑和船队“涉彼狂澜,若履通衢”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起止时间: 到达地区: 次 数: 最远到达: 出发地点: 主要活动: 1405-1433年 7次 刘家港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赠送礼品、商品交易 (4)概况 越南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斯里兰卡 印度 沙特阿拉伯 索马里 对比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5)特点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航程远 和平交往 榜葛剌[ bǎnɡ ɡě là],是郑和每次远航时必经之地,与明朝往来密切。后来榜葛剌国王派遣使者两次来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