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65963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9次 大小:27956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哈尔滨市,黑龙江省,答案,PDF,试题,语文
  • cover
哈田中(哈73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学年 期中考试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卷面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将答案书写在专设答题页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交试卷答题页。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 学意境论早在刘朝《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 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 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 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恩,深得共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 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 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 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 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 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 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 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嫁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 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 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 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 第1页共12页 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 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 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 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 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 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 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 艺学,而把此外的谐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 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 情景交融、虚相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 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 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 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袁乐之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