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66184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4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5-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4次 大小:881094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2024-2025,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并序 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 高 适 目 录 01. 拓展导学 02. 诗歌细读 03. 深入探究 04. 练习作业 第一节 拓展导学 课堂导入 写作背景 走进作者 …… 课堂导入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有这样一幕。李白一身胡人打扮,在驿站里遇到了高适。他乡逢故知,李白兴奋地揽着高适的肩,说:我刚才读到你在驿站写的诗了。相信我,这是你写得最好的一首,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啊。 是什么诗句居然让李白都赞不绝口?那正是高适所作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那高适是在什么情况下挥毫泼墨的,又是因何而作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走进这首《燕歌行并序》。 走进作者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湖北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其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高适与岑参在边塞诗上齐名,并称“高岑”。 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写作背景 张守珪当时任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第契丹的军事,史载他曾隐瞒所率将领的败状,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所以此诗含有讽刺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 高适创作此诗前,曾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也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了解的更加具体、透彻。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写下此诗。 节点一 此已有一些边塞诗 汉魏六朝 节点二 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 隋代 节点三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 初唐 节点三 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盛唐 文体知识 边塞诗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背 景 题目解读 古国名。古燕国位于我国东北部。此地最早称为“幽州”。蓟,在历史上是与燕并存的诸侯国,且蓟、燕两地相邻。后“蓟微燕盛”,蓟为燕吞并,称为燕国的都城,蓟也成为燕的代称。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 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燕 歌 行 第二节 诗歌细读 原文呈现 主旨总结 理解诗意 原文呈现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诗词小序通常交代时间,地点,写作原因以及作者心情等。 本诗的小序交代了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