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沈阳市2025年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个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周处因“除三害”的传说而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范。但是一般人恐怕还不知道,他的墓在70多年前即被发现。而更为离奇的是,这墓中出土的小小铝片竟有“穿越”之嫌。 周处家族墓地是一处南北向隆起的坟丘, 占地5.7万平方米。周氏是三国东吴至西晋时期江南著名的大门阀士族, “一门五侯” “四世显著”。周处墓虽早年被盗掘,但还是出土了不少遗物,其中 10余件带有镂孔花纹的金属带饰尤引人注目。更令人称奇的是,与其同出的某些金属残片经检测竟是铝质的,这大大超出了当时的认知。 1955年,南京博物院的罗宗真负责周处墓清理发掘和报告编写工作,他在整理考古报告的过程中,把从该墓出土的一件金属残片交给南京大学化学系做了成分分析,得知内层为含铝约85%的铝铜合金。当这一考古报告的原稿投寄到《考古学报》时,主编夏鼐先生感觉兹事体大。夏鼐知道,铝是一种难以冶炼的金属,到了19世纪才被冶炼出来,他在审核原稿校样时,怀疑这个“铝”字为“铅”字之误。慎重起见,夏鼐专门去函询问,索取样品,委托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做了光谱分析,确认残片内层的主要成分为铝。这一分析成果被夏鼐安排附在周处墓发掘报告的最后,连同他自己的“跋语”一同刊发于1957年第4期《考古学报》。夏鼐在跋语的第一条即提及这一鉴定结果,指出“这是化学史和冶金史上的新发现”,接着提出他的疑问:“我们要问在当时是用什么方法提炼出这不易炼冶的金属达到85%的纯度 ” 的确,铝在地球上虽然含量丰富、分布甚广,但是很难熔炼。即便对缺乏专业知识的公众而言,不少人也知道铝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不敢想象金属铝的出现能够早到1000多年前的西晋时期。学术界对这一发现更是重视有加。 后续的几次检测证明,周处墓的金属样品包含两种合金:一种为银基,另一种为铝基。夏鼐后来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所分析的样品都是小块碎片,但是较为完整的金属带饰都没有经过分析以确定其质料。由于出土文物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一般不做有损分析,不得已的情况下也是给些细小的碎片等。显然,标本的局限性也增大了问题的复杂性。 为此,夏鼐于1964年协调将南京博物院留存的2件和1959年调拨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的14件带饰提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做了无损或极小分量取样检测。经密度测定、光谱和X射线物相分析,确认全部为含有杂质的同一种金属,是银而不是铝。 至于小块铝质残片的年代,夏鼐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夏鼐素来以严谨著称,他的分析也丝丝入扣: “在小块铝片不能确认为晋墓随葬物的情况下,如果它只不过是不辨器形的小块,而且只是两三小片 (可能原来只是一片)的时候,它是后世混入物的可能性便更大了。” 不过,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对夏鼐的文章存疑。他引述罗宗真1963年的文章,认为残片系作者亲手发掘,且明确说明地层并未扰乱,残片并非盗掘时带入,因而不能视为有混入的重大嫌疑。 的确,就周处墓铝质残片来历这一世纪悬案来说,最终结果究竟如何,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坚守科学精神,提倡思想自由,保有实事求是和包容的学术态度,才是推进学术繁荣的必由之路。 (摘自许宏《西晋周处墓铝片的身世之谜》) 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