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义乌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般而言,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与批评原本分属不同的领域:前者是知识学意义上的学术探索,目的在于考辨文学史实,传承、累积和创造有关文学的一切知识;而后者则是以作家作品为中心,在阐释文本的前提下,通过融会批评家主体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以对话方式所展开的一场精神之旅。两者之间虽无泾渭分明的界线,但不论是理念、目标、方法,还是话语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更准确地说,文学研究提倡科学主义态度,主张客观无我、理性续密的研究方式。而文学批评则要自由和宽泛许多,它更看重批评家的主体性力量,比如知识修养、思想才情和道德风范对作品的介入,因此是一种相对主观的艺术行为。不过在文学研究与批评的历史化转向成为潮流之后,两者之间的界线也开始变得日渐模糊。文学批评向文学研究的靠拢,或者说文学批评的学术化已然成为批评的主流。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 大体来说,首先是出于学科建制的需要,批评家会为解决学科合法性危机而将批评学术化。我们今天熟知的学院派批评之所以重视以史代论、论从史出,正是这样一种主动选择的结果。 其次是文学批评的阐释方式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在历史化成为潮流之前,批评家大多倚仗理论武器阐释作品,譬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批评对理论方法的迷恋,不仅让作品沦为验证理论的工具,而且还因方法论自身的话语游戏,制造了无数自说自话、罔顾事实的批评文本。更致命的是。由于很多批评家缺乏阐释的边界意识,或是受“唯新论”思想的影响,在分析作品时一味叠床架屋、望文生义,用无节制的理论“赋魅”作品,故而以强制阐释和过度阐释的方式败坏了文学批评的声誉,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批评已死”几乎成了学术界的共识。所幸随着文学研究的历史化趋向愈益明显,文学批评也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经验,比如以文献定文本、重视副文本功能、本事批评等实证性研究,皆可将散漫无边的文学批评纳入限制阐释的轨道,继而实现有效的批评。 最后是学术规范和学术评价体系的完善,同样会推动文学批评向文学研究的靠拢。一个突出的例证是,在由学术期刊所主导的学术规范要求下,批评文章必须有摘要、关键词和足够丰富的注释,话语方式也追求严谨节制和理性客观。暂且不论这样的批评文本有何创见,单是“无一字无来处”的文本形式,就限制了批评家借由阐释作品去表达自我意识的自由,进而使原本偏重于意义阐发和艺术分析的文学批评,无限趋近于知识学维度的文学史研究。 毋庸置疑,受以上三种因素的影响,当代文学批评已然发生了显著变化———较之以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批评文本富有知识含量、扎实的史料佐证和严谨的论证逻辑,正在取代理论先行、方法至上的主观阐释,批评从此不再是随性的情感抒发、无谓的话语游戏和盲目的价值诉求。从这个角度看,文学批评的历史化不只是一个正在发生的文学事实,同时也是将文学批评从污名化境地中解救出来的一剂良药。 ( 摘编自叶立文《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问题》) 材料二: “历史”概念中的纵向坐标,使文学批评极大地拓展了视野,从而将文学带入一个更为宽阔的领域。这时的文学不再显现为一部孤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