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69109

【新教材】教科版 10.5 跨学科实践:潜艇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9-18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7304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跨学科,教学设计,潜艇,实践,10.5,新教材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5 跨学科实践:潜艇 课题 10.5 跨学科实践:潜艇 单元 第十章 流体的力现象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五节内容,属于跨学科实践课程。主要围绕潜艇展开,涵盖潜艇控制沉浮的原理、中国潜艇发展史以及潜艇模型制作。通过这些内容,将物理知识与工程技术、历史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物理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感受科技发展与国家国防建设的紧密联系。 2022新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通过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学生能够解释和阐述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相关现象。例如,当涉及到潜艇的运作原理时,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深入理解潜艇如何在水下进行潜浮,以及其设计和操作背后的科学原理。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具体实际情境中的能力,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技能和科学素养。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1.理解潜艇控制沉浮的原理,知道潜艇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沉;2.了解核潜艇的基本结构,构建初步的物理模型认知。科学思维:1.通过分析潜艇沉浮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培养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在制作潜艇模型过程中,学会运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科学思维。科学探究:1.经历制作潜艇模型的实践活动,学习设计、制作和调试模型的方法,提高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2.在实践中探究影响潜艇沉浮的因素,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态度与责任:1.了解中国潜艇的发展史,感受科研人员的奋斗精神,激发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严谨认真、团队协作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如物体的浮沉条件等,但对于将物理原理应用到复杂的潜艇系统中,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潜艇这类具有神秘感的军事装备兴趣浓厚,然而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制作潜艇模型时可能会遇到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等方面的问题 重点 1. 理解潜艇控制沉浮的原理,能够运用物体浮沉条件解释潜艇的上浮、下沉和悬浮现象。2. 了解中国潜艇的发展历程,体会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3. 掌握潜艇模型的制作要求和方法,成功制作出可控制沉浮的潜艇模型 难点 1. 理解潜艇在不同状态下(水面、水下)的受力分析和沉浮控制原理。2. 实践制作过程中,解决模型设计不合理、无法准确控制沉浮等问题 材料准备 带盖的大、小饮料瓶各两个、配重物(如铁质螺母)、注射器、塑料管、胶枪(包括热熔胶)、剪刀、透明胶;相关实验视频、图片、中国潜艇发展资料;制作潜艇模型评价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潜艇上浮、下潜的动画或视频片段,提出问题:“潜艇是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潜的呢?”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猜测。 通过直观的视频展示,创设问题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潜艇沉浮原理的探究兴趣,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 潜艇的沉与浮: - 结合动画或示意图,讲解潜艇在水面和水下时,通过排水、充水改变自身重力实现沉浮的原理,分析不同状态下潜艇的受力情况(重力与浮力的关系)。 - 引导学生对比控制潜艇沉浮和控制鸡蛋沉浮方式的不同,加深对潜艇沉浮原理的理解。2. 军用潜艇: - 介绍军用潜艇在国家海军中的重要地位,展示核潜艇的基本结构图片,讲解各部分的功能。 - 讲述中国潜艇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黄旭华院士等科研人员的贡献,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3. 潜艇模型制作比赛: - 详细说明潜艇模型的制作要求(生活舱和水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