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传承 (第14课) 文化保护 (第15课) 最初载体 口头传说、史诗 载体变化、发展及其作用 学校教育 书籍(印刷书) 图书馆 博物馆 破坏因素 自然灾害、战争、对资源的过度消耗 文化遗产的保护 【单元导读】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学校教育 1.主要形式: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 2.发展历程: (1)官学: ①西周时期文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是 “学在官府”。 ②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 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③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讲经图”(汉代画像砖) 官学 西周: 学在官府 汉朝:太学、官学 西晋: 国子监 “学在官府”形成的原因: 受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影响。 材料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 材料2: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教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学校教育 (2)私学 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学在民间” 孔子讲学图 2.发展历程 ③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材料:宋代江西有登科进士5534人,占全国进士总人数的28.73%,高居全国第一。另据统计,自南唐到晚清,白鹿洞书院培养出状元3人,进士约200人,举人、秀才不计其数。先后走出了如南唐状元诗人伍乔,宋末宰相、民族英雄江万里,宋末名将、军事战略家余玠,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学校教育 【思考】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学在民间” 材料: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1)原因: ①理学的兴起与传播; ②宋朝重文轻武,科举取士规模扩大,推动了书院的的发展; ③宋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的发展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④印刷术的进步。 (2)特点: ①地位重要;②与理学发展相结合;③与科举制度发展相结合;④官私并立,官方化趋势明显;⑥体系化、制度化,管理严格;⑦发展平民教育。 材料: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