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4.1 向量的坐标表示 知识回顾 1、在 ABCD中,用向量、 表示向量 又因为 = ,所以, = + . 解 根据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可知, = +. 根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 = + . 2、在 ABCD中,用向量、 表示向量 = 探究新知 p (1,1) j i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取x轴、y轴正方向上的两个 单位向量i、j.以原点O为起点做向量 , 思考: 与两个单位向量i、j之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新知 o x y j i p (1,1) 1 -1 1 -1 M N = i = j = i+ j + = 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取x轴、y轴正方向上的两个 单位向量i、j.以原点O为起点做向量 , 思考: 与两个单位向量i、j之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新知 B j i = i+ j (3,2) p(1,1) N M A (-5,3) = x i+ y j p(x , y) =3 i+ 2j B(3,2) = - 5 i+ 3j A(-5,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取x轴、y轴正方向上的两个 单位向量i、j.以原点O为起点做向量 , 思考: 与两个单位向量i、j之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新知 同理可得, 根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有 归纳总结 以原点O为起点的向量 , = x i+ y j p(x , y) 线性表示 小试牛刀 1、 O为坐标原点,写出下列点A的坐标。 (1) =-3i+4j (2) =-i-j (3) =-3i (4) = 4 j A (- 3,4 ) A (- 1, - 1 ) A (- 3,0 ) A ( 0,4 ) 小试牛刀 2.已知点A坐标,用x轴和y轴正方向上的单位向量i、j线性表示向量 (1) =-2i+5j (1) A(- 2,5 ) (2) A(- 3, - 4 ) (3) A(- 1,0 ) (4) A( 0,4 ) (2) =-3i - 4j (3) =-i (4) =4j 探究新知 思考:起点、终点不在原点的向量又如何表示? 图中向量以A为起点的向量 ,记点A与点B的坐标分别为 (x1 , y1) (x2 , y2) D A B B(x2,y2) O (0,0) 横坐标 - x2 纵坐标 - y2 A(x1,y1) D ( , ) 横坐标 - x2 纵坐标 - y2 x1 - x2 y1 - y2 x1 - x2 ) i + (y1 - y2 )j x2 - x1 ) i + (y2 - y1 ) j 探究新知 思考:起点、终点不在原点的向量又如何表示? A B 图中向量以A为起点的向量 ,记点A与点B的坐标分别为 (x1 , y1) (x2 , y2) 归纳总结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一向量a,都存在着一对有序实数(x,y ),使得a=xi+yj. 我们把有序实数对称为向量a的坐标.方便起见, 常把向量a用它的坐标( x , y )表示,即a =( x , y ). 前图中, 讲授新知 起点、终点不在原点的向量 起点在原点的向量 等于终点坐标 等于终点坐标 - 起点坐标 例题分析 例1 对应练习 1、已知两点A与B的坐标,求 的坐标. (1) A( 1 , 5 ) , B( 3 ,1 ); (2) A( 5 , 3 ) , B( 4 , 5 ); (3) A( 2 , 6 ) , B( 3 , 4 ); (4) A( 4 , 3 ) , B( 1 , 6 ); 相反 = ( 2, 4 ) = ( 9, 2 ) = ( 1, 10 ) = ( 3, 9 ) = ( 2, 4 ) = ( 9, 2 ) = ( 1, 10 ) = ( 3, 9 ) 变式练习 1、设 =( 4,6),且点B的坐标为( 1 , 2 ) ,求点A的坐标 . 解:设点A(x , y ) x = 3 y = 4 1 x =4, 2 y =6 ∴ A( 3 , 4 ) 思路:设未知数 建立方程 课堂小结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一向量a,都存在着一对有序实数(x,y) 使得a=_____. 即a=_____. xi+yj (x,y) 1、向量的坐标表示 3、思想方法 (1) 起点在原点,P(x,y) , 则 =_____. (x,y) 2、向量坐标的求法 (2) 起点终点都不在原点, A(x1,y1),B(x2,y2)两点, 则 =_____=_____. , (x2-x1)i+(y2-y1)j (x2-x1,y2-y1) 类比、建立方程、数形结合 等于终点坐标 - 起点坐标 思维拓展 1 如图所示, ABCD的三个顶点A、B、C的坐标分别为(2,3)、( 2,1)、( 1,0),求第四个顶点D 的坐标.高二 年级 班 数学科 教案 课题: 2.4.1 向量的坐标表示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设计者: 第 1 课时 累计 2 课时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