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必三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 载体及其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讲学中传承民族文明 ———学校教育的发展 书本中探寻文化魅力 ———印刷书的诞生 壹 贰 阅读中感受文字力量 ———图书馆的成长 叁 体验中感受历史印记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肆 思考:请给下列学校进行分类,并根据教材完成时间轴上的大事记。 西周 春秋 汉朝 西晋 唐———宋 元—明—清 私学 私学 官学 官学 学在官府” 私学产生 中央太学 地方官学 中央国子监 唐以后:私学发展 中央国子监 宋:书院制度建立,推动私学发展 学塾、村学、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重要形式 壹 讲学中传承民族文化·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1.一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2.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3.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4.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5.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6.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7.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亚历山大博物馆(缪斯宫) 阿什莫林博物馆 自然历史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 故宫博物院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材料一: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民间书院蓬勃发展,数量达到数百所。宋代的书院既是教学场所,又是学术研究中心。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通过书院讲学,传播了思想学说,同时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 材料二:士子们为了获取功名,一条路子是进官学为考科举作准备,但官学不但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它长期处于衰落状态,人们不能不趋于私学。加之,科举后来重在诗文,官学只读经书,实际上不能满足需要。士子们转而投向名流学者,私学当然更加繁荣。 ———孟东宪《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史料》 原因:①宋朝宋明理学兴起并向基层渗透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②官学难以满足科举制发展的需要; ③宋朝重文轻武,大兴科举,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④宋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⑤造纸术、印刷术发展。 影响:①有利于传承古代典籍(儒家经典);②有利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③有利于发展中国古代文化;④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 一 讲学中传承民族文化·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书院兴起原因及其影响?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征并作简要评价。 一 讲学中传承民族文化·学校教育的发展 材料: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特点:①政府重视学校教育;②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③教化功能突出; ④官学与私学并存;⑤与科举做官联系紧密;⑥发展具有阶段性; 评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促进社会主流文化逐步形成与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人才;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传统封建教育本质上是为统治者服务,对儒家经学的重视,不利于文化多元化和科技的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期 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