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71804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6次 大小:30494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辽宁省,5月,答案,PDF,试卷,语文
    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整造出祥林煌、闰土、阿Q、扎乙己等那些棚棚如生的人物」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时很多同志并不知道列宁指出过文艺为人民服务,因此就出现了一些不好的情形,如文 艺脱离群众的需要。 B.毛泽东认为我们的文艺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要接近、了解和热爱人民大众,才能 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C以人民为中心,最关键的是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讴歌奋 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D.人民需要文艺,这种需要客观存在:文艺需要人民,离不开人民。人民对文艺的需要超过 文艺对人民的需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拒绝利用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而要对这些旧形式进行改造,加进新内容,让其变成革 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 B.社会主义文艺在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 向,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C,文艺工作者讲好了中国故事,传播好了中国声音,展现出了中国风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 关注度才会越来越高。 D.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文艺工作者如果想取得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 休威与共,做人民的需子牛。 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文艺需要人民”的一项是(3分) A.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爱有恨。 B人是有精神需求的,当前人民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等要求更高了。 C.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 D.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渴的创作源泉。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文艺”的问题,在阐述的内容要点上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材料二和夏衍的《包身工》.简要点评以下内容。(6分) 将近九十年过去了,夏衍的《包身工》一文仍深受读者喜欢,影响深远。我们今天读此文, 依然为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而震撼,依然能体会作者“灵魂的震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9题 箱子岩①沈从文 十四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反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一列青黛薪刷的 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婷间悬 撑起无数横梁,暗红色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岩壁断折缺口处,看得见人家茅期同 水码头,上岸喝酒下船过渡人皆得从这缺口通过。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 箱于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皆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 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桡手 ,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枝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 【高二语文第3页(共8页)】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A项,“当时很多同志并不知道列宁指出过文艺为人民服务”不合文意,原文是“列宁还在 一九O五年就已者重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很多同志对这个 问题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因此…”。C项,“以人民为中心,最关键的是…”分析不 当,原文是“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并没有指出 哪个方面是最关键的。D项,“人民对文艺的需要超过文艺对人民的需要”于文无据) 2.C(“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才会越来越高”分析不当,原文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 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3.D(D项,阐述的是人民生活是文艺的创作源泉,最能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