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7203

15 诗人谈诗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00次 大小:147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诗人,谈诗,同步,练习,基础,能力
  • cover
提技能·一课两练 【练基础】 1.改正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错误注音或字形。 (1)鲁藜(lí)   仿佛(fó)   旷野(kuànɡ) (2)署光(shǔ) 眺望(tiào) 乍然(zhà) (3)清晰(xī) 曾卓(zhuó) 弓弦(xuán) (4)内蕴(yùn) 门滥(kǎn) 山峦(luán) (1)      (2)     (3)      (4)     答案:(1)“fó”改为“fú” (2)“署”改为“曙” (3)“xuán”改为“xián” (4)“滥”改为“槛”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 B.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C.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 D.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解析】选A。A项“黎明”侧重本义,指现实中的黎明。B、C、D三项中的“黎明”侧重比喻义,指光明。 3.下列各项朗读重音标注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 B.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 C.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 D.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 【解析】选D。要结合语意进行标注,这两句写出诗人现实中的感受,而D项中加点的这两个词更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压”有一种沉重感和压抑感,表现出山峦黑影的巨大和夜的宁静,体现诗人对黎明的渴望。“流”就是“划”的意思,以动写出了夜的宁静,也写出了星星的美,告诉我们,夜虽深,但在行进,黎明终将到来。 4.课内阅读。 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完成后面问题。 (1)阅读诗的第1节,谈谈你对“开门,还是深夜”的理解。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含意的能力。诗人因错觉而产生联想,即把月光误认为是阳光。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生活场景,但在理解时要扣住文章的主题和背景来分析。 答案:这是对错觉的纠正,但又是颇含深意的。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所以“还是深夜”不只是对错觉的纠正,也是在另一层次上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2)阅读诗的第2节,说说诗人在这一节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通过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可扣住“仿佛”一词来理解运用的表现手法,前面写风,而后面写到黎明。 答案:运用联想与想像的表现手法,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 (3)诗中“我”对描写对象的认识、感情有怎样的变化?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涵的理解。应抓住三节诗的侧重点回答。 答案:先写月光引发的错觉,再写“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再写月光下眺望所见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了“我”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坚信必将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4)《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中提到李白和鲁藜都对月光产生了错觉,但又有些不同,你能说说不同在哪里吗?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拓展和探究,解题时要结合李白和鲁藜各自的人生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背景,然后联系具体的语境作答。 答案:李白误以为月光是霜,鲁藜误以为月光是阳光;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鲁藜表达的是他对光明的渴求;李白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是他自己,而鲁藜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是那一群对现实有清醒认识、渴望光明的人。 【练能力】 一、美文品析 (2013·恩施中考)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新  月 沙 鸥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选自《中国当代名诗100首》) 1.“新月”与“小船”,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面,诗人是如何将这两个相距遥远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这两句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 答案:运用比喻,诗人抓住“新月”与“小船”外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