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72273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1次 大小:449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东省,高一,试题,语文,考试,期中
  • cover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录”)。我们在庆祝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些许不解之惑:为何节日传统需要寻求国际认可?为何依旧活跃的节日实践,需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名录? 谈及“遗产”,人们惯用“向后看”的思维方式,从历史的视角认知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视为过去时代的遗留物。然而,著名文化遗产研究者大卫·罗文塞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即“遗产根本不是历史;虽然它借鉴了历史研究,并使其活跃起来,但遗产是对过去的颂扬,而非探究,它不是为了揭示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为了适应今天的目的而对过去的一种信仰”。基于这一视角,我们可以理解,遗产并非历史的简单复刻,而是人们基于当下的需求和目的重释历史并赋予其新意义的产物。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框架下,非遗作为用来指涉活态遗产的概念,“不仅代表着从过去继承下来的传统,而且也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参与的当代乡村实践和城市实践”(《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巴莫曲布嫫译)。这意味着,每个时代的文化主体都在与既往传统互动的过程中,以具有时代特征的创造性实践丰富着非遗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使其始终处于一种活跃且持续生产的状态。春节在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活态存续,是其列入代表作名录的基本标准。 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不再只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文化认知、观念表述和情感表达,而是通过涉及遗产的识别、选择、制度确认以及最终纳入公共认知的遗产化过程,转化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与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春节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将超越既往所属社区、群体的边界,得到更广泛的认知与理解。作为非遗项目,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代表,还可以成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欣赏和尊重的重要平台。这种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在为春节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提供新契机的同时,也用欢庆的方式为增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可持续性和包容性提供了新契机,让非遗保护在繁荣人类文化的过程中,达成世界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警惕“泛非遗化陷阱”,确保传承的存续力与再生产的适度性。“泛非遗化”是在非遗保护热潮中逐渐显现的一种倾向,是指在文化生产过程中过度宽泛地诠释和应用非遗概念。“泛非遗化”则可能忽略上述界定对主体赋权、活态实践、社区为重等核心特质的强调,泛化地将非遗等同于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实践或文化产品。随着非遗在传承、传播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与经济、文化资本的纠葛日渐加深,这种“泛非遗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它倾向于搁置非遗作为鲜活文化实践的主体性与语境边界,将非遗抽象为带有浓烈文化等级意味的标签,使资本价值凌驾于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之上,从而陷入“泛非遗化陷阱”。 这种陷阱的形成,是放弃文化自觉、背离过程性保护理念的结果。陷入此类陷阱,会使众多非遗项目面临去语境化、过度商业化和静态化的风险。比如,一旦为追求社会认可与经济效益而使不同群体的春节实践陷入名义被泛用、误用、滥用的困境,那么负载了非遗标签的春节产品,会因其所暗喻的等级固化使春节的传承呈现出认知浅薄化的倾向,不仅会削弱春节的地域或民族特色与相关实践的多样性,令春节的实践方式呈现出物化的倾向,也会使春节面临被简化和同质化的危机,导致其文化意义的消解和传承活力的削弱。一定意义上,所谓“年味渐淡”的忧虑,即是这种陷阱风险的外化展现。 (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