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横铅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C B A A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C D A 1.【答案】B【解析】《诗经》中《周南》《召南》是南方方言歌谣“雅译”而来,使全国 各地普遍共喻,这有助于不同地区的人通过共同的文化载体增进交流与认同,促进了华 夏文化共同体的生成,故选B项;夷夏之辨强调华夷文化差异,而“雅译”是文化整 合而非突破夷夏观念,材料未涉及对旧观念的否定,排除A项;中原文化的吸引力体 现在南方文化被吸收转化,但题干重点在于“雅译”促成全国共喻,强调融合而非单向 吸引,排除C项;南方文化的影响力需通过雅译才能传播,其本身并未直接形成全国 性彩响,材料侧重文化整合而非南方主导,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荀子肯定后羿、大禹的贡献,强调“循道而不贰”,即遵循自然规律 不背离,体现人类与自然遵循统一规则,这和“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符, 故选D项;“和而不同”强调包容差异,排除A项;“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如孟子民本思想,但荀子更强调遵循客观规律而非以人为中心,排除B项;“天下为公” 表达的是一种天下为大家所共有的理想社会状态,与材料的“循道而不贰”不符,排除 C项。 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召信臣指出太官园在冬季通过建造屋舍覆盖、昼夜烧火 升温的方式种植葱、韭等蔬菜,认为这些“不时之物”有害健康,反对进贡,这说明当 时已掌握利用人工控温促进蔬菜生长的技术,反映出西汉在蔬菜栽培技术方面积累了实 践经验,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太官园的个别案例,无法推断温室种植成为全国主要 生产方式,且召信臣反对侧面印证其未普及,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温室种植蔬菜, 并非用烘干来延长食品保存时间,排除C项;召信臣的反对态度表明温室技术未被广 泛接受,因此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根据地图中“从黄河流域往南方迁徙”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次人口 南迁应发生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后(12世纪),即南宋建立初期。此时北方战乱频繁 (如金兵南下),中原士民大规模南迁至长江中下游及更南地区。此次南迁为南方注入 大量劳动力、先进技术(如耕作、纺织),促进农业垦殖、手工业发展及文化交融(如 临安成为南宋文化中心),为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奠定基础,故选C项;南宋时期南 方虽成为经济重心,但政治中心仍与北方政权并存(如宋金对峙),且“夯实”需经济 重心地位已确立为前提,排除A项;“初步开发”对应魏晋南北朝时期(3一6世纪)的 第一次人口南迁,如东晋“永嘉南渡”,而题干迁徙属第二次高潮(北宋末),旨在深化 开发,排除B项;南宋与金朝并立,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且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通常与 秦汉、元明清等王朝相关,与人口南迁无直接因果,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材料提到张九龄修通大庚岭梅关后,江西城市逐渐繁荣,而大庚岭 通道是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线,使得江西成为区域交通枢纽,促进商贸发展,区域交通 中心的变化直接推动了江西经济的崛起,故选B项;材料虽提及“襟三江而带五湖” 第1页弋横铅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是在江汉、淮泗之间方言歌谣的基础上整理转译而成的。钱穆 指出:“它们或部分酌取南人之歌意,或部分全袭南人之歌句;然至少必经一番文字雅译工夫, 然后乃能获得当时全国各地之普遍共喻。”南方方言的“雅译”( ) A. 突破了夷夏之辨旧观念的束缚 B. 促进了华夏文化共同体的生成 C. 反映了中原文化强大的吸引力 D. 体现了南方文化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