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科学考古学有非常强的现代性,它不认为物质遗存在提供历史信息之外另有 价值。在现代语境中,科学等同于正确,不科学就是不正确。金石学不科学,所 以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殊不知金石学并非没有合理的地方,它的认识论比 较落后,但是其本体论还是有意义的,物质遗存中融入了古人的文化。当代考古 学出现人文回归,这是对科学考古学的纠正,物质遗存的研究本来就需要科学与 人文两个角度。现代性中暗含着非常强的“乌托邦主义”,以为凭借科学,就可 以解决一切问题,把人文视为有待改造的荒地,而不是同等的帮手。历史已证明 并没有这样绝对的东西,它的流行极大地削弱了考古学的价值。考古学不仅仅为 重建过去、证明某些历史规律提供材料,而且要传承与弘扬文化。 如果从“器以载道”的观念再来看考古学,尤其是与当下中国的发展结合起 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考古学的作用会有巨大的改变。这里我们不妨以中华 文明探源研究为例来说明。中华文明探源是当前中国考古学的热,点,也许你首先 要问,究竟什么是中华文明?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所谓中华文明探源,就是要 研究国家的起源,去寻找国家的三要素:城市、金属治炼、文字。这个以西亚为 中心提炼出来的文明的标准很长时间成为中国研究者的圭枭,直到大家逐渐认识 到新大陆的文明并没有文字与金属冶炼,如印加文明,但这并不影响印加帝国曾 经拥有一千二百万人口,以及南北超过五千公里的疆域。当文明的标准不那么绝 对之后,大家似乎对什么是文明陷入了混乱。其实,我们的研究一直忽视了一个 非常重要的维度,就是文化。这正是考古学可以贡献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地方。 所谓中华文明探源,除了探究国家或是社会复杂性的起源,更重要的是探寻 中华文化的形成。这里“文明”有另外一层含义,即一种以意识形态(通常是宗 教或核心思想)为中心形成的文化体系。就中华文明而言,其中有我们熟知的儒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12页 家思想、道家思想,还有诸子百家的其他思想,这些思想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不 断发展,而它们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比如中华文明之于天道、礼乐 的强调,在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就能够找到踪迹。这个意义的中华文明,它决定所 有中国人如何看世界,包含着所有中国人存在于世的意义根基,确定何为善、何 为美。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不是口口相传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这些生 活的遗留就是考古学所研究的物质遗存。考古学从这个意义上开展中华文明探源, 就把历史与现实贯通起来,让考古学可以服务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大众对于考古学家的印象总是与挖墓、探险联系在一起,考古总是意味着发 现神秘的过去(如三星堆)。其实考古学的关注点跟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是一致的, 横渠四句能够非常好地概括这个共同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天地万物的“心”就是文化意义,民众的人生意义来源于文 化,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承载之物,考古学是文化的传承者。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 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文化持续不断的传承。器以载道!考古学扎根深远,意蕴绵 长,这已经不是“作用”所能包含的了。 (摘编自陈胜前《考古学有什么用?》《读书》2022年第4期) 材料二: 当代考古学中最深层的矛盾之一是科学和人文的对立。过程考古学最核心的 理念就是让考古学立足于科学之上,建立“作为科学的考古学”;而富有人文色 彩的后过程考古学认为并不存在客观的考古材料,物质都是包含意义的,此即“作 为人文的考古学”。 作者(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