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73947

5.2 我们一起来制造 第三课时(教案 分栏式)

日期:2025-05-23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684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我们,起来,制造,第三,课时,教案
  • cover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二节 我们一起来制造 课时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12.技术、工程与社会 13.工程设计与物化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7~9年级:①认识现代技术与工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12.2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7~9年级:④举例说明重大的技术发明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如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知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需要考虑伦理问题,关注并讨论一些有伦理争议的技术与工程问题。13.2工程的关键是设计7~9年级:③依据不同来源的证据、限制条件等因素,从需求层面优化设计方案。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7~9年级:④知道工程需要经历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检验作品、改进完善、发布成果等过程;利用工具制作实物模型,尝试应用科学原理指导制作过程,根据实际反馈结果,对模型进行有科学依据的迭代改进,最终进行展示。 科学观念:结合陶瓷器的用途推断陶瓷的性质,通过分组实验,认识陶器和瓷器的区别,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它们存在区别的原因,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不同组成与结构的物 质具有不同的性质的科学观念。知道陶瓷器制造的主要步骤。 科学思维:运用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陶艺作品进行创意设计。 探究实践:动手实践,完成陶杯制作的前三个步骤:设计、揉泥、制坯。乐于分享自己的设计创意,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经历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检验作品、改进完善、发布成果等过程,具备技术与工程实践的一般技能。 态度责任:通过观察、实验、实战等活动,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举例说明陶瓷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体会陶瓷器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前两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制品和塑料品的制造,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类比的思路。学生对生活中的陶瓷制品接触很多,有较多感性认识,但对其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知之甚少,教学中应该以这些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人思考。七年级学生对动手实践很感兴趣,但设计与制作一件完整的陶艺作品难度较大,所以重在体验实践过程。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5章第2节《我们一起来制造》的第三课时。本节教材简要 介绍了什么是陶器、瓷器,以及陶器和瓷器的一些区别,重点介绍了陶瓷器的制造步骤,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制造是怎样进行的,有助于学生理解技术与工程源于人类需求。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陶瓷器有哪些用途,分析陶器对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重大的技术发明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认识到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最后通过一个工程实践“设计与制作 一件陶艺作品”,让学生经历陶器制作的实践过程。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创设情境,设疑铺垫 学习活动 生活中还有哪些陶瓷器 教学活动 观察塑料碗和陶瓷碗,分析它们 展示各种陶瓷器图片(盘子、花瓶、马 材料的不同(一个由塑料制作、一个由陶 桶、卫生间洗手盆、建筑瓷砖、陶瓷关节、 瓷制作)。 陶瓷汽缸、绝缘材料等)。 结合陶瓷器的用途推断陶瓷的性质 各种各样的陶瓷器是如何制造的呢 (绝缘材料———不导电;陶瓷汽缸 引出课题。 ———耐高温;陶瓷轴承与滚珠———耐磨; 陶瓷人造关节———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 过程诊断 让学生结合陶瓷器的用途推断陶瓷的性质,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科学观念,突破教学重点。 学校任务② 任务驱动,比较归纳 学习活动 ①土如何变成碗 教学活动 实验分析,形成观念 先往土中加水,和成泥巴,将泥巴加工 教师敲碎陶碗的一部分并在研钵中研磨 成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