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致大海 人教部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中册 语文 选自《普希金抒情诗选集》 学习目标 05 细细品味诗歌中形象且生动的语言特色。 04 深刻领会诗歌中联想手法的重要价值,以及其对主题表达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03 准确抓住本诗的情感脉络,清晰梳理诗歌的结构层次。 02 紧密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剖析抒情主人公内心复杂多变的情绪。 01 精准把握大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深入体悟诗歌营造的意境氛围。 了解作者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成就:普希金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享有很高的地位。普希金的文学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等典型人物形象。代表作品: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茨冈》《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 01 了解背景 《致大海》这首诗写于1824年,在12月党人武装起义的前一年。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 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由于他的老师极力说情,沙皇专制政府让他去了南高加索,其实是变相流放。普希金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走前,普希金站在南高加索海边登高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最终失败。就是这种抗争无效、希望渺茫的心境孕育了这首伟大的诗篇。 02 作家及作品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 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他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12岁就从事抒情诗歌创作,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岁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21岁时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流放南高加索,度过了四年的放逐生活。27岁时又第二次被放逐,过上了幽禁的生活,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38岁时在和情敌的决斗中被杀害。普希金一生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和12首叙事诗。 03 解释题目 《致大海》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思想感情。 致,向对方表示情意。 致大海,即向大海表示情意。 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主旨,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04 文章分层 05 (8--13)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已崇尚自由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 第二层 (14--15)收束全诗,照应开篇,抒发告别大海,怀念大海,铭记大海,传 第三层 (1--7)描绘诗人热爱大海,(追求自由)的心声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悲伤痛苦。 第一层 《致大海》是一首彰显反抗暴政、抨击独裁统治、追逐光明曙光、礼赞自由真谛的政治抒情佳作。诗人将大海视作心灵知己,以自由为精神归宿,借倾诉为表达载体,从多元视角、多个层面勾勒出自身追寻自由的灵魂轨迹。诗中之“大海”,既是诗人借以抒发情感的景致依托,亦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载体,故而“大海”饱含着诗人的主观情思。此诗凭借开阔宏大的意象、炽热澎湃的激情,纵情讴歌大海的壮阔。其气势恢宏壮阔,意境雄浑深邃,诗情奔放不羁,诵读之际,仿若我们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