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74423

山东省济南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5-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3次 大小:1273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东省,济南市,2025届,高三三,三三,语文
  • cover
山东省济南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的中心”是什么意思呢?有人把“中国的中心”理解为重心,这就有点物理学的味道了。虽然中国版图的重心可以找到,但这个重心与我们想要的确定的中心不是一回事,我理解这个中心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经济中心,而应该是文明或者说是文化的中心。只有如此,“中国的中心在哪里”才是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因为文明或文化的中心具有模糊的边界,而且在历史进程中是变化着的。 那么“中国的中心”在哪里?就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看,应该是先有中心,后有国家。先是在一些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方,人们聚集起来,形成一个个以血缘和亲缘关系构成的小的聚落,然后这些小的聚落再联合起来组成大的联盟,形成组织,建造出城市,创造出文字,形成礼仪等具有感召力的文化制度。这样的中心形成时,国家就随之诞生了。 那么中国哪些地区有潜力、有可能形成这样的中心呢?随着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困难,我们知道现代地理学的成果之———自然区划,把中国分为三大自然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指年均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地区,植被类型是草原,草原地区的文明是游牧文明。早期游牧文明逐水草而居,在游牧文明所在区域,很难形成对周边地区有吸引力的中心。青藏高寒区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旱,农业生产只能在少数的河谷中进行,这里也不可能形成中国的中心。因此,中国的中心只能诞生在东部季风区。 让我们再把范围缩小一些,在农业文明的时代,最有可能成为中国中心的地方,应该是最适合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的生产力最高的地方,同时还得考虑这里是否适合人类居住。比如人体感到最舒适的温度是22℃左右,而中温带及寒温带,比如东北,冬天过于寒冷;而像长江以南的中、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又太热了,只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大平原这样的温暖带和北亚热带有最舒适的温度。还有人类对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也就是湿度,也有适应的范围,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降水丰富,气候闷热潮湿,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说过:“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总之,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自然条件都明显优于其他地方,因此中国的中心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接触的“三河”地区(《史记》中记载的河东、河内、河南)产生,并转移至华北平原,也就是中原。这可以说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说到中原,它本来是一个大平原,怎么就被叫做“中原”了?“中”明显是一个判断,是“中心”的“中”。但这个古老的大平原明明毗邻大海,在中国的东部,怎么就成了东西南北中的“中”了?显然这个“中”不是几何学的“中”,而是一个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意义上的价值判断。要想理解“中原”,我们要先理解“中国”。 按照古文字学家于省吾教授的解释:“中”在甲骨文中形状如有旒旗帜,商王有事立旗帜以召集士众,士众围绕周围听命,故“中”的含义由旗帜引申为中央;“国”的含义则与“邑”相同,“中”与“国”合为一体,自然有中央区域之意。既然“中国”是“中央区域”的意思,那么“中原”按此逻辑应该是“中央平原”的意思。不仅仅如此,中原这个词不仅仅是一个指称,还是一个命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