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题组一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1962年至1963年年底,苏联经济学界就“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的意义和作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把东欧国家的经济学界也卷了进来。由此可知 ( ) A.市场因素在社会主义阵营得到充分重视 B.新经济政策在苏联得以延续 C.这场讨论为苏联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D.苏联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 2.1965—1979年,苏联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共提高7次。在不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过程中,苏联实行了稳定零售价格的政策。某些农产品收购价格甚至超过了零售价格水平,出现了倒挂。这一现象 ( ) A.满足了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B.推动了农业体制改革深化 C.实现了农民生产自主的愿景 D.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3.[2024·福建龙岩期中] 戈尔巴乔夫把“民主”“多元化”概念引入经济领域,认为苏联主要而又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全面改革所有制关系,进行财产非国有化,实现所有制私有化。由此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 ( ) A.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B.认识到了苏联社会的根本问题 C.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D.实现了政治与经济改革的统筹推进 题组二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4.[2024·甘肃庆阳月考]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东欧的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是战争结束后旧的政治体制瓦解和苏联在该地区的影响增强。”由此可见,东欧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主要是指东欧 ( ) A.社会主义改革成效明显 B.成为美苏冷战的前沿阵地 C.受苏联模式束缚严重 D.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5.1966年,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国家仍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但改变了过去由中央通过各部直接向企业下达指令性指标的做法,计划只对政府和经济管理机关有压力。通过改革,匈牙利在1967—1974年的国民收入比20世纪50年代增加4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7倍。由此说明,这一改革( ) A.突破了苏联模式束缚 B.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C.取得了显著经济成效 D.完善了计划经济体制 6.[2024·河北邢台月考] 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1973—1987年的年经济增长率从3.9%下滑到1.9%,到1988年几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苏联模式的正面效应有限 B.东欧实现民族解放的进程曲折 C.政治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任重道远 题组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7.[2024·广东茂名期末] 下图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 ) A.中共已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 B.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完成 8.[2024·四川眉山期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超过4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6万千米,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名里面中国占有7席,全国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了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这些建设 ( ) A.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体现我国重视人民民主 C.完全满足人民出行需求 D.反映我国科技世界领先 9.[2024·河北石家庄月考] 1953年,赫鲁晓夫提出了苏联农业的改革措施:要求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加强集体农庄的建设,提高集体农庄和集体农民的物质利益;取消集体农庄成员耕种自留地的限制,改革集体农庄成员的劳动报酬制度。由此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 ) A.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B.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 C.致力于发展市场经济 D.彻底否定了苏联模式 10.[2024·北京东城区期末] 有学者认为:“随着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政权的相继崩溃,事态的新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又开始溢出,蔓延至苏联,动摇了戈尔巴乔夫的权威并削弱了党和国家的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