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实验中学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答案 1. C C.“强调要进一步明确德行 重要性”错误,根据材料一第8段“把‘明明德’作为首要纲领提出,要求在教育中弘扬、培养学生光明美好的品德”,第9段“‘明德’的意义就不仅如王夫之所云,是“修己”之事,而且还是‘平天下’之事”,可知“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彰明、弘扬的意思,意味着要将光明的德行发扬光大,强调的是“弘扬‘明德’”,而非“明确德行”。 故选C。 2. D A.“溯源重于述流”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侧重于“溯源”,即追溯“明德”观念的起源和历史演变,材料二侧重于“述流”,即阐述“明德”观念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同等重要,共同构成了对“明德”观念的全面理解,没有体现“溯源重于述流”。 B.“人们就对“明德”的重要价值和丰富内涵有了全面的认知”错误,根据材料一第1段“《尚书·君陈》云:‘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这说明,在西周时期,人们认为光明美好的道德本身具有崇高而重要的价值。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可知,引用《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可以说明“在西周时期,人们认为光明美好的道德本身具有崇高而重要的价值”,但并没有形成对丰富内涵的全面认知。 C.“采用递进式结构”错误,材料一系统地阐述了“明德”的历史渊源、治世观念、司法作用、人格修养意义及其在教育中的进一步发展,整体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分述部分采用的是并列结构,而不是“递进式结构”。 故选D。 3. B. 根据材料一第2段,可知“明德”治世观念主要有“敬天保民”“修身律己”“任贤使能” A. 强调关注百姓的生活福祉,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现了“敬天保民”。 B. 强调的是效仿先王的政策,兴利除弊,属于政治改革或政策调整的范畴,没有体现“明德”治世观念。 C.指出勤奋和忧患意识可以振兴国家,而安逸享乐可能导致国家的衰亡,告诫统治者应该勤勉治国,避免享乐,体现了“修身律己”。 D.强调选拔贤能之人并采纳好的建议,体现了“任贤使能”。 故选B。 4. ①开篇的引用引出论证话题“明德”。 ②作为论据支撑论点“‘明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联系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明德”的某一重价值意蕴也可)。 ③文章依托大量文献资料,考据严谨,真实准确,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④论述语言更具文采,增加文化底蕴,使论证更具感染力。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第1段引用《尚书·君陈》中的“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表明“明德”在当时就被认为比祭祀的谷物更为重要,具有崇高的价值,引出后文对“明德”这一话题的进一步阐述、论证。 ②第6段引用《周易·晋卦·象传》“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论证明德观念对塑造理想人格具有重要意义;第8段引用《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强调了“明明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由此可概括:作为论据,论证“明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③引用多篇古典文献,这些文献均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这些文献的引用,作者能够准确地追溯“明德”观念的起源和发展,如第1段引用《尚书·君陈》中的“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来说明西周时期人们对明德价值的认识,第5段引用《康诰》等篇来阐发明德治世观念的主要内容,使得论证真实准确、严谨可信。 ④古典文献的引用还使文章的语言更具文采和文化底蕴,如第6段引用《周易·晋卦·象传》中的“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来阐述明德对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这种引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使论述更具感染力和文化深度。 5. ①“明德”代表一种理想人格。“自昭明德”是君子修养的重要内容,君子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