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重点) 3.感悟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重难点)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重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登过高山?当你站在山顶俯视脚下时,是什么感受?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还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震撼?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三十岁初入仕途时,也曾在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顶写下人生感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登飞来峰》,短短28字中藏着怎样的哲理?让我们通过诗句,感受千年前那位锐意改革的诗人站在时代高处的思考。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神宗时,王安石任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称“临川先生”。 创作风格: 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他的诗遒劲清新,擅长说理与修辞;他的词写物咏怀,意识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知识补充】 唐宋八大家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的诗人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 知识链接:飞来峰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另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传说此峰从西施的故乡诸暨飞来。 【诗歌诵读】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zhē)望眼, 自缘(yuán)/身在/最高层。 播放音频 [诵读指导]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豪迈昂扬的,朗读本诗时;前两句应读出喜悦感,后两句应读出“不畏浮云”的无畏精神和“身在最高层”的自豪感。 【诗歌释义】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千寻: 极言塔高。形容高耸。寻,古代长度单位。 闻:听说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在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 暗喻奸佞的小人。 眼: 视线。 缘:因为 最高层: 最高处。比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诗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自然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诗词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一座千寻高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峰上,看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的时候,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鸡鸣”用典 《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不畏 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实写、比喻 议论抒情 陆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