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75112

山东省泰安市2025届高三四模检测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日期:2025-05-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0次 大小:24717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东省,泰安市,2025届,高三,四模,检测
  • cover
试卷类型:A 高三四模检测 语文试题 2025.05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演讲打破文本的“单向传播”模式、时空距离与主客划分而交融共生,走向一种 互动、共享、共创的文学体式,搭建起一个“文化现场”。当文学创作者以演讲者身份从纸 后行至幕前,“作者”在谈笑风生的讲演之间建立自身主体身份。读者一般是“非现场 的”,听众就在现场,这时的“阅读”就不再是“读后有感”,而成为一种即时性反馈,如何讲 得“有意思”成为演讲者身处这个“文化现场”的重要考虑因素。而实现方式则不仅指向 话语本身,更指向一种具有本体性特色的讲演策略,旨在短时间里触动听众内心。 演讲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演讲者的观,点通过声音传递给听众,而声音一 般情况下具有即时性和不可回溯性。为确保听众能够迅速理解演讲内容,演讲者必须注 重逻辑性构建,“内在逻辑便是演讲内容的构筑框架,是联系演讲内容的纽带,是构成演 讲整体美的主要因素”。演讲还具有现场互动性和即时反馈性。听众作为具有主观能动 性的积极参与者,根据自身的判断和知识储备对演讲内容进行选择性接受,并通过表情、 动作甚至语言来反馈对演讲内容的态度。因此,演讲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现场掌控能力和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出卷网创建 应变能力,以确保演讲的顺利进行和效果的最大化,实现与听众的双向交流。 要引人入胜,形成良好的现场互动,自然要求演讲者融入足够的情感,鼓动性是演讲 的显著特点。演讲者的形象塑造、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体态展现,以及演讲内容的结构 安排、节奏掌控、情节设计等因素,都能牢牢吸引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与认同感。 这种面对面与世界连接的方式,要求演讲者除了具备学问精深、口才出众和心怀真 知灼见的客观标准外,还需要开诚布公、坦诚内心,而不是流于套话、空话。好的演讲是 至情至性之语,将个人性、学术性与公共性紧密结合,正如学者唐涤非所说,“使听众在听 的一瞬间,感动起来,心悦诚服地接受一种主张,同意一种见解,改变一种观念、一种感 情、一种态度”。由演讲者的声音、表情、姿态所同构的演讲行为,通过视听共在的体验和 真挚情感的泣染,使听众获得一种具身化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周围世界借由媒介进行内 化的状态,从而实现环境和人的相融,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当听众深度融入这一个“文 化现场”中,就能更进一步进入“互动情境”中,成为演讲本体的一部分。南京大学教授莫 砺锋记录了一次演讲的现场趣事。在名为“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谈”的演讲中,当他谈到 《唐诗三百首》未收录李贺之诗时,现场一位南京大学的学生从随身背包里掏出一选本进 行反驳。以此为引,莫先生细致讲解了文献选本的客观性、严谨性,不可不谓一场生动的 现场教学;听众以反驳的方式参与文学演讲之中,成为演讲的“共创者”。 (摘编自陈佳冀《文学演讲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材料二: 就传播方式而言,文学演讲是一种有声的情感传递和思想交流,通过新媒体的有效 传播,重新建立起文学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也改变文学的阅读方式。随着新媒体的 兴起,近些年来一些作家、评论家的文学演讲逐渐进入公众视野。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 式,文学演讲往往比纸本文学作品更快速地与“读者”建立起互动关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