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图形的运动(二)》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图形的运动(二)》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板块。《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提出了:“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在感受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在实际情境中,辨认出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直观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征,能利用平移或旋转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二年级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三年级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后续五年级下册学习图形的旋转,以及中学深入研究图形变换等知识奠定重要基础。从数学知识体系来看,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图形运动认知结构,提升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从生活应用角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生活中的各种图形运动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单元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轴对称,例1借助方格图,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例2是在方格纸上,让学生根据对称轴探索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也就是在方格纸上补全五角星。第二部分是平移,例3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出按不同方向、不同格数平移图形,例4是在方格纸上运用平移的知识解决面积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转化的思想。教材先从生活实例引入轴对称图形,唤起学生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回忆二年级对轴对称现象的初步认识,再深入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以及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接着过渡到平移内容,通过生活中电梯、抽屉等平移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平移,进而探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学习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最后运用平移知识解决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等实际问题。 (三)学生认知情况 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且在二年级时,对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了初步的感知,还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平移的方向、距离等知识,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支撑。但学生对图形运动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对于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平移距离的准确判断等较为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学习 “图形的运动(二)” 时,对于直观、形象的图形运动现象,如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图形的平移过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在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以及运用平移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时,由于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望,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新知识。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如对折图形判断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等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图形的运动变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操作不规范、观察不仔细等问题,导致对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 二、单元目标拟定 1.学生能准确辨认轴对称图形和平移现象,深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等概念。 2.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和平移后图形的方法。 3.能够运用轴对称和平移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等。 4.在观察、操作、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