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些年,部分人工智能诗文本大量涌现,其意义结构营造和艺术美感生成更是达到了诗艺的高阶层次。人们开始反思文学媒介化、产业化生产所导致的问题:机器写的诗属于“诗”还是“非诗”? ②从艺术效果上看,早期人工智能诗文本中那种“有句无篇”的松散结构,已进化至具有一定自洽逻辑的“对话性”结构,部分篇章甚至能够表现陌生化的超验情境,抑或能模仿人类主体的精神空间。但人工智能写作仍存在明显短板,尽管程序设计者尝试推进人工智能诗文本的“意境”向“情境”方向转化,可事实表明,它在处理隐喻、双关等修辞技法,以及叙述性、戏剧性元素时仍表现得不如人意。如果面临抒情、叙事等多重文体要素的穿插、互动,人工智能系统经常会“力不从心”。此外,人工智能写作为文本搭建趋向严谨的逻辑结构,其布局的规范、框架的整饬和语序的流畅,反而有可能会影响诗意的灵活流动。诗歌的魅力在于行与行之间的意义留白,人工智能写作进行逻辑运算时,对于这种“留白”处理“不知所措”。这直接导致它在创作视野上的局限。 ③即便有一天人工智能系统克服了这些问题,其诗歌创作的属性仍难以确定。就诗歌写作的诗意生成机制而言,诗人们多把诗视作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语言,一个通过意象系统解释世界的装置,唯有突破语言习俗和常规观察习惯,才有可能打破俗常的意义生成链条。人工智能写作的诗意生成机制则恰恰相反,以机器人“小封”为例,它的写作基本由数据感知、分析计算、模板引擎、质量评估四个环节构成,以自然语言的处理、理解、生成为核心步骤,向一个人类预设的“概念化”语言体系和意义中心聚合,属于“敛聚式”的意义生成方式。与“发散式”的人类创作思维相比,人工智能写作更易于精密掌控意绪延展的方向,使其紧密围绕在设计好的意义中心周围。所以,人工智能诗文本对读者思维宽度的激发、对人类想象空间的延展,幅度仍是有限的。 ④探析人工智能诗文本,不应忽视读者的向度。一次阅读审美的诞生,外在驱动力在于语词、意境带给读者的心物感动,内在驱动力则是他们对诗人幽微心灵世界与连贯个体记忆的好奇。读者往往想通过阅读一首诗的文字空间,进而追踪一个精神者思维跃动的轨迹,品味他的各种情感,并以点点滴滴的情愫串联起作家的精神形象,以及与之相关的时代背景。简而言之,人们读诗歌,意在赏文,也在观人,尚不具备人格主体性的人工智能系统,自然不能满足诗歌读者的需求。 ⑤进一步说,读者对不同文体的阅读需求存有差异。欣赏叙事型作品,人们更想目睹引人入胜的故事,将目光锁定于情节要素。只要人工智能系统的参数设置精细,相当程度上可以克服数据偏差的影响,保证输出内容的生成效果达到一定水准,满足读者“看故事”的需求。但人们钟情诗歌,其意不在阅读故事,也非了解社会、摄取知识。他们渴望体悟生命主体的“在场”言说,从文字中寻觅鲜活灵动的人性品质,这是写诗工具目前无力实现的。 ⑥诗歌呈现出的是文字之美,更是人格之美。郭沫若笔下的“凤凰”“天狗”,不仅复现中华神话,还能发现一个张扬“五四”精神的时代“大我”;欣赏徐志摩的康桥暮色,会立刻想起他的浪漫爱情、游学经历与悲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