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高考 衡水重点语文5月冲刺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料以实物或文献等形式承载着“过去”的信息,史家从史料中提取出确切的信息,从而形成历史知识。这种搜集、考辨和运用史料的能力,是史家的“看家本领”,同时也是治史的基本技艺。 从史学的求真旨趣来说,真知建立在证据基础上,那么史料天然是证据吗?意大利史家莫米利亚诺说“历史学家在证据基础上工作”,而非史料。史家心中有证据意识,才会以证据探求真知。 历史学因新史料与新证据而成就斐然,但史学最根本的问题“历史是什么”,不是仅仅增加新史料就能解决的。史家把不同的新史料作为新证据纳入证据链中,丰富历史知识,可以说每条证据链都解决了具体历史问题。但历史的多面复杂性使得任何一条证据链都只能显示历史的某一面相,因而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整合证据链,以求解决史学最根本的问题。在各门具体史学分支之外,全球史或世界通史正是从事此项工作。对于这类史家而言,部分之和并不等于整体,他人的新证据再度变成了他们的新史料。 随着时间的变迁,史学研究日益专门化和精细化,史家的问题聚焦日益细微,可用史料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引发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原有史料被逐步电子化,史家获取史料的方式更加便利。但当我们使用数据库时,看到的只是史料的电子复制件,难以追溯其源头。并且,以往史料有固定的物质形式,而网络上博客、微信、电子邮件等软件或应用上的文字记录,这些作为未来史学的“新”史料,却没有物质形式,这让它们可以随时被修改。当前史家引用某个网页,会以截图等方式留存作为证据,但若是源网页被修改了,那么可判断截图真假的最初网页在哪里呢?互联网上每时每刻都有海量信息出现并湮灭,我们无法确定每一步的修改。证据链要求出处清晰,源流有序,现在却变得模糊了。这一切,使得“新”史料的来源出处难以被确定;对以往考辨史料的种种方法提出挑战。 面对这些问题,无论如何,史学若要求真,就不可能放弃证据。史学发展也已表明,在证据意识的引导下,史家不断主动更新史料,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荷兰史学理论家赫尔曼 保罗高度看重史家在历史知识生产中的角色,他把历史真知从认识论转换为史家真诚的伦理学问题。换言之,史家不断发掘新史料并使之成为新证据,从而获取历史真知,有赖于史家自身的真诚人格。清代史家章学诚有言:“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摘编自余伟《证据意识与新史料的发掘》) 材料二: 在讨论证据之前,我要特别说明一类涵盖在证据概念之下的类别———证词”。在法官审案中,证词非常重要。证词往往由证人提供,其成为证词的必要条件,便是证人必须曾经出现在其所言说事件的现场,是目睹者。在历史学中,我们会遇到历史现场当事人的大量追忆言说,可是,它们能不能被采用为证据,其中仍有很多疑问。这是因为,证词在证据系统中占有的独特位置。 证据之为证据,实际有赖于与被证明的问题之间相关性的建立;也就是说,历史经验、历史文献要成为证据,必须要与研究者的问题相关,才获得作为证据的资格。它可以是器物、言论、图像等,凡是能够证明我们问题的,都有被归入证据的可能。 在历史学当中,证词成为证据,还涉及证据采集系统的规则以及对证人可信度的确认原则。柯林武德将证词泛化界定为那些史家未经批判而接受的、来自所谓权威者的言说。他曾经说:“当历史学家接受由另外的人对他所询问的某个问题给他提供的现成答案的时候,这个另外的人就被称为他的‘权威’;而由这样的一个权威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