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密★启用前 河南省普通高中2024一2025学年 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蒙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王海龙:李老师您好!访谈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研究方法,学者们往往将访谈成果作为自己 的研究材料或论文论据。那我就会想到访谈的可靠性、可信度的问题。“访谈”这种形式,会不 会让受访者在回答问题时为了追求某种自洽而失真? 一李敬泽:你说的是一个认识论上的悖论和陷阱。事实上,一个人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私 下场合的言谈,都不见得是一个可靠的证据。有一段时间,口述史比较流行,口述实录如果合 格,一定是听这个人讲完后,还要查看其他材料加以佐证,对他所讲的这一切进行审慎的辨析。 架 我记得在唐德刚为胡适作的口述实录中,订正、考证的篇幅比口述正文还要长。这就表明口述 常常是靠不住的。这个靠不住有个很客观的原因,就是一个人的记忆会骗人或者自我欺骗。 比如,你现在让我回忆20世纪90年代的一件事情,我可以跟你说很长时间,我也没有想欺骗 你,但我的记忆是靠不住的,我的记忆在骗我自己。 王海龙:我读过您不少散文,您的散文中有很多传统因素。一般所言的“传统”都指向古 代,但在学界也会指向现当代。比如一直流行的“现代文学新传统”或“新文学传统”。所谓“现 代”不过一百多年,人们现在建构起来的“现代文学新传统”有多大实际意义? 李敬泽:传统其实就是我们所领受的,构造了我们知觉结构的文化要素。一个没有文化的 中国人,他身上就没有传统吗?其实是有的。他的身上有孔子、有老子,儒、释、道都在其中。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必要说1919年以前属于传统,1919年以后就不是传统。我们这些人身上 不活着鲁迅吗?不活着那么多红色经典吗?对我们而言,这些都是传统的当前状态,都同样构 造着我们。不仅现代有传统,当代也有传统。20世纪80年代不是传统吗?80年代在很大程 度上构造着我们。当然,传统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有所不同,传统十分浩瀚,有人接受了这方 面的内容,有人接受了那方面的内容。 传统是江河,不能拦个坝就把它断开。当然,就学术而言,建个坝是必要的,先把长江分为 上游、中游和下游,然后自己只负责中游这一部分。每代人在确立自己时,都要处理与传统的 相对关系,都要拦个坝区分新和旧,都要重新指认传统。 王海龙:如果说文学传统是凭借作家作品成立的,那您觉得现在人们谈的所谓“经典作 担 品”,是否真的具有经典性? 李敬泽:你使用的“经典”这个词究竞意味着什么?你要先跟我说明你提到的“经典”是什 的 么意思。 王海龙:我所说的“经典”指的是值得进入文学史的作品。相比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