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5年4月 高三联考 语文 阅读Ⅰ 01 阅读Ⅰ 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在隐与侠以外,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方面。隐与侠有时走极端,“不近人情”;渊明的特色是在处处都最近人情,胸襟尽管高超却不唱高调。他的高妙处我们不可仰攀,他的平常处我们却特别觉得亲切。他尽管是隐士,尽管有侠气,但在大体上还是“我辈中人”。他很看重衣食以及经营衣食的劳作,不肯像一般隐者做了社会的消耗者,还在唱“不事家人生产”的高调。 本着这个主张,他从幼到老,都以种田为恒业。他实实在在自己动手,种田不能过活,他不惜出去做小官,他坦白地自供做官是“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种田做官都不能过活,他索性便求邻乞食,以为施既是美德,受也就不是丑事。在《有会而作》那首诗里,他引《檀弓》里饿者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饿死的故事,深觉其不当。 在这些地方我们觉得渊明非常率真,也非常近人情。他并非不重视廉洁与操守,只是不像一般隐者矫情立异、沾沾自喜那样讲廉洁与操守。他只求行吾心之所安,适可而止,不过激,也不声张。他很有儒家的精神。 文 本 阅读Ⅰ 不过渊明最能使我们平常人契合的还是在他对人的热情。他对于平生故旧,每因“语默殊势”而有不同调之感,可是他觉得“故者无失其为故”,赠诗送行,仍依依不舍,殷殷属望,一片忠厚笃实之情溢于言表。在家人父子兄弟中,他尤其显得是一个富于热情的人。他的父亲早弃世,他在《命子》诗中有“瞻望弗及”之叹。他的出仕原为奉养母亲。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异母生的,程氏妹死了,渊明弃官到武昌替她料理后事,在祭妹文与祭弟文中,他追念早年共甘苦患难的情况,焦虑遗孤们将来的着落,句句话都从肺腑中来,渊明天性之厚从这两篇祭文、自祭文以及与子俨等疏最足以见出,这几篇都是绝妙文字,可惜它们的名声为诗所掩。 渊明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于子女的慈爱。“大欢止稚子”“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稚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随便拈几个例子,就可以令人想象到渊明怎样了解而且享受家庭子女团聚的乐趣。如果对儿童没有深厚的同情,或是自己没有保持住儿童的天真,都绝说不出这样简单而深刻的话。他做了官,特别遣一个工人给儿子,写信告诉他说:“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这是何等心肠!渊明的伟大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现出来。 文 本 阅读Ⅰ 总之,渊明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的《时运》诗序中最后一句是“欣慨交心”,这句话可以总结他的精神生活。他有感慨,也有欣喜;唯其有感慨,那种欣喜是由冲突调和而彻悟人生世相的欣喜,不只是浅薄的嬉笑;唯其有欣喜,那种感慨有适当的调剂,不只是奋激佯狂,或是神经质的感伤。他对人生悲喜剧两方面都能领悟。他的性格大体上很冲和平淡,但是也有刚毅果敢的一方面,从不肯束带见督邮、听莲社的议论攒眉而去、却退檀道济的礼物诸事可以想见。他的隐与侠都与这方面性格有关。他的高超的胸襟并不损于他的深广的同情。他的隐与侠也无害于他的平常人的面貌。 因为渊明近于人情,而且富于热情,我相信他的得力所在,儒多于道。渊明尚自然,宗老庄,这是事实;但是他也并不非名教,薄周孔,他一再引“先师遗训”,自称“游好在六经”,以“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自勉,叮嘱儿子要孝友,深致慨于“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这些都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