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76557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景洪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PDF版,无答案)

日期:2025-05-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0次 大小:18358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云南省,检测,答案,PDF,试卷,语文
  • cover
曲靖一中景洪学校2024一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 语文试卷 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圈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子立。但经过一 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 注意事项: 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 3.不得使用修正带,涂改液等修改工具 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一国学之根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三: 材料一: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诺子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 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 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 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 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 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 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 想文化条件。 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 (摘编自洪修平《挖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的主张长期共存,形成既对立又互补相辅 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 相成的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