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一战爆发的背景 世界形势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列强 矛盾 英德 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法德 领土争端、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 德俄 贸易摩擦 奥俄 巴尔干半岛 两大军事集团 目的 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表现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影响 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2.一战的进程(1914-1918年) 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性质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战线 西线 英法军队与德军,是决定性战场 东线 德奥联军与俄军 南线 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 阶段 第一阶段 (1914年) (1)马恩河战役,德军“速决战”破产。 (2)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1)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2)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1)中美加入协约国。 (2)俄国退出战争。 (3)同盟国战败 3.一战的影响 深重灾难 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民族觉醒 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国际格局 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思想观念 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二、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会议 巴黎和会(1919)、华盛顿会议(1921-1922) 主导 英、法、美、日等 条约 《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 内容 凡尔赛体系 (1)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 (2)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3)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华盛顿体系 (1)限制美、英、日等国的海军军备。 (2)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诸多特权。 (3)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性质 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特点 体现强权政治 评价 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2.国际联盟 性质 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评价 (1)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 (2)成为英法维护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3)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图解史]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释概念] 帝国主义战争 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遭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和反对。 [挖教材] (1)阅读纲要下第14课第二目“历史纵横”:一战中的华工。 思考: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兵”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的参战意图是什么? 答案: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 [释概念] 门户开放 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挖教材] (2)阅读纲要下第14课第三目“学思之窗”:《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6月28日)。 思考: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比原来的殖民统治有所进步,但实质上还是殖民统治。 [挖教材] (3)国际联盟在实际上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摘编自纲要下第14课第三目),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