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 (1)原因 ①根本原因:美苏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 ②同盟破裂:在消灭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③国家战略: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的尖锐矛盾。 ④社会制度:美苏社会制度完全不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2)内涵: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3)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 (4)表现 阵营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地缘政治 1949年5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军事 1949年,成立“北约” 1955年,成立“华约” 2.两极格局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 (1)“不对称”: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2)“不完全”: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特点 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表现 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发生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2.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 中国发展 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 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兴起 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2)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美苏关系 时期 特征 表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日趋紧张 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1985年以后 走向缓和 首脑会晤,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裁军取得重要进展;苏联实行战略收缩 2.两极格局瓦解 原因 (1)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2)苏联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标志 苏联解体 影响 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挖教材] (1)阅读纲要下第18课第一目“史料阅读”。 思考:罗斯福这段话说明了什么?这导致美国后来推行什么政策? 答案:说明:美国渴望领导世界。 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霸权政策。 [拓知识] 马歇尔计划 又称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用以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是冷战政策的重要表现。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帮助欧洲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实质上是美国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最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挖教材] (2)阅读纲要下第18课第二目图片《古巴导弹危机》及文字说明。 思考:该漫画反映了什么? 答案:漫画反映了美苏领导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危机中相互进行核讹诈的场景,战略优势倾向于美国。 [释概念] 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兴起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成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自成立以来,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