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密★启用前 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示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数字人文技术的深度介入,正在重塑《红楼梦》这部文学经典的传播范式。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媒介技术紧密相连,从手抄本时代的脂砚斋评点到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解析,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在重新定义经典的价值维度。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研究方法的升级,更深刻地影响着公众对经典的文化认知方式。 随着文本计量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以量化方式验证传统红学命题。清华大学研究团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人物情感轨迹进行大数据分析时发现,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前六十回的情感曲线呈现出从对立到趋同的演变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趋同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在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与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两个节点出现显著拐点,这与脂砚斋“名虽两个,人却一身”的批注形成跨时空呼应。更令人惊叹的是,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对人物对话风格聚类分析,晴雯与袭人的情感波动呈现镜像对称特征,这为“晴为黛影,袭为钗副”的经典论断提供了数据支撑。此类研究将感性认知转化为可验证的科学模型,开创了文学阐释的新路径。 在知识图谱构建方面,研究者模仿“数字敦煌”工程的技术路径,将七百余个红楼人物编织成动态关系网络。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贾母作为家族权力核心的特殊地位得到直观呈现———其社交半径达到第二名的三倍以上,且主要连接节点集中在贾政、王夫人等实权派,这种结构特征与文本中“老祖宗”的决策影响力高度吻合。而贾宝玉的情感衰减曲线与家族衰败进程的高度同步,则揭示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间的深刻关联。这种宏观视角与微观考据的结合,使传统文本细读难以察觉的叙事密码得以破译,例如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发现,每当妙玉出场时,文本中瓷器类意象出现概率提升87%,这与其“栊翠庵茶品梅花雪”的雅士形象形成微妙互文。 跨学科融合催生出更具创造力的研究范式。对《红楼梦》诗词的计量分析显示,曹雪芹对晚唐《才调集》的化用率显著高于其他诗集,其中对韦庄诗句的借鉴频次达到每千字3.2次,这与其“大旨谈情”的创作理念形成互证。在版本校勘领域,数据库技术揭示出程甲本与早期抄本在器物描写上的显著差异,如甲戌本中“玻璃炕屏”在程甲本中被改为“紫檀炕屏”,此类变异词频在服饰描写中占比达34%,折射出印刷时代对文本的物质性规训。这些发现提醒我们,数字人文并非要取代传统研究,而是通过技术透镜拓展人文理解的疆域。当算法开始解析“千红一哭”的悲怆意象,当数据模型勾勒出“白茫茫大地”的哲学图景,《红楼梦》正在人机协同中完成其经典性的当代重构。 材料二: 《红楼梦》在数字时代的传播已突破传统文本边界,形成多元立体的文化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率先开启经典IP的数字化转型,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打造的《大观奇境》沉浸式展览颇具代表性。观众佩戴VR设备即可与黛玉共读西厢,智能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观众心率调整剧情走向:当脉搏超过100次/分钟时,场景会自动切换至“宝黛共葬落花”的唯美画面;若情绪平稳则延续“共论琴谱”的文雅情节。这种参与式体验使古典文学焕发新生,开展三个月内接待青少年观众超12万人次。故宫文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