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标要求: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明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目录 Part One.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Part Two.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Part Three.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Part Four. 习题检测 Part One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建立的背景: 材料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干。官法滥,刑法 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 哀哉可怜! ——— 元 · 《醉太平·堂堂大元》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1351年,元末农民起义爆发 2..明朝建立的概况: 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辖 西藏,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明代极盛时国土面 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1368年 定都应天府,明成祖时迁都到北京 时间: 国都: 疆域: 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太祖 应天府(南京) 朱元璋 (明太祖) 1368年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明朝建立的概况: 自秦始置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颉[há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历史原因:历代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 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 材料二: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 元朝教训: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导致社会动荡; 胡惟庸本是元朝一个县的低级官吏,通过行贿、攀附同乡李善长,得以投靠朱元璋。洪武三年,胡惟庸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十年因李善长退休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之物不可胜数。 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专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1)原因: 3.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行中书省 皇 帝 中书省(宰 相) 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 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3.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材料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章奏,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试问当时诺长一个国家,件件事要经皇帝批核,这当然很困难。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积极: ①防止权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②初期提高了行政效率。 消极: ①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负担加重,效率低; ②皇帝独断,易决策失误。为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 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3.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3)影响: 4.设立内阁: 材料二: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