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81381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

日期:2025-05-1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797640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 cover
(课件网) 马来西亚三宝山 泰国三宝公庙 马六甲三宝山 马六甲三宝井 在今天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公庙,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三宝”时明朝航海家郑和的小名,这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什么用郑和名字来命名地名和庙宇呢?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12岁丧父,在明军攻克云南时被俘,送进皇宫当了宦官。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明成祖即位后,十分器重他,并赐姓郑,因他小名“三宝”,所以人称“三宝太监”。 明朝时,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 任务1:阅读材料,思考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举手回答。2分钟 材料二: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chái)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材料三: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金银等国内产品,去换取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 2.目的:推动中外贸易发展 材料一:史书记载明太祖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当时明朝经济世界第一,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 1、背景: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3.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起止时间 次数 在位皇帝 出发地点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主要活动 1405-1433 七次 明成祖 刘家港 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赠送礼品,贸易往来 阅读课本92页《相关史事》并结合所学,说说支持郑和船队“涉彼狂澜,如履通衢”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天妃灵应之记碑拓片 郑和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①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经济基础); ②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广泛应用(科技保障); ③郑和个人能力出众,不畏艰险,勇于进取(个人能力); ④明成祖的鼎力支持(政府支持); 像走在平坦的路上一样 人物 哥伦布 特点 时间 1492-1504 次数 4次 船队规模 3艘,最大船120吨左右 到达范围 美洲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郑和 1405-1433 7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1500吨左右)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4意义:①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一、郑和下西洋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一、郑和下西洋 4.意义:②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到了东南亚,他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 郑和受到非洲黑人的热烈欢迎,当地居民并把长颈鹿赠送给了郑和。 郑和到了阿拉伯,把我们国家的丝绸和瓷器送给了当地的人民 ③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 ④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在第六次返回时,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随船队来到中国 4.意义 泰国 三宝公寺 印尼 三宝庙 中国云南 三宝楼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