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元评价检测(四) 第四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曹操曾作诗《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的儿子曹植也在诗中写道:“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这组诗歌反映的时代是( ) A.战国时期 B.东汉末年 C.三国鼎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军阀之间互相攻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再结合题干中的“曹操”“曹植”等信息判断,这组诗歌反映的时代是东汉末年。 2.历史剧《英雄曹操》首次为曹操翻案,塑造了一个英雄曹操。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打败袁绍,战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故选B。 3.“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襄阳隆中,下列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袁绍 B.诸葛亮 C.孙权 D.曹操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三顾茅庐”这一故事的了解情况。刘备本来实力很弱,为了招揽人才,他“三顾茅庐”,请出在荆州隆中隐居的诸葛亮。 4.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隆重推出麻辣说三国之《曹操的启示》,备受大家关注。下列关于曹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当时曹操已病逝。故本题选D。 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地理位置的掌握情况。魏国在北方黄河流域,吴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刘备占据四川等地,由此可知D正确。 6.居住在江苏镇江的王先生说他祖籍在河南许昌,请问他祖先最早可能在何时迁徙到此(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迁。 7.下列著名战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巨鹿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巨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7年,官渡之战发生于200年,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 8.下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题图反映了北方人口南迁的情况,故选C。 9.下列哪一个城市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 ) A.建康 B.成都 C.洛阳 D.广州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建康是南朝的都城,同时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 10.与右图中人物有关的事件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 C.迁都洛阳 D.淝水之战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由所学可知图中人物是北魏孝文帝,相关事件是迁都洛阳。 11.同学小王对小刘开玩笑说:“你的祖先可能姓独孤,是鲜卑人呢。”小王此话缘于( ) A.商鞅变法 B.秦统一全国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其中采用汉姓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北魏孝文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