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3.2物态变化 第1课时 物质的三态 热与热量 观察与思考 冬天的湖面结冰,许多游客在冰面上滑行。夏天的湖面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人们划着船在湖中游玩。自然界中物质可呈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在什么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变化时有什么特点? 一、物质的三态 物质能呈现出固态、液态、气态三种不同的状态。 一、物质的三态———固体 构成固体的粒子排列非常紧密,每个粒子都处在某一固定位置上,所以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构成固体的粒子并不是静止的,它们会在小范围内振动,这种运动类似于我们做广播操时,在固定位置完成各种不同的动作。 一、物质的三态———固体 有些固体中的粒子以整齐、有规则的方式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晶体,例如食盐、冰糖、雪花等都是晶体。 一、物质的三态———固体 有些固体中的粒子没有规则地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非晶体,例如塑料、橡胶、玻璃等都是非晶体。 一、物质的三态———液体 构成液体的粒子也是紧密地排列着,但这些粒子可以移动。正如你手中拿着的一把小玻璃珠,每颗玻璃珠都是可以移动的。因为液体中的粒子可以移动,所以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液体的形状由盛放它的容器形状决定,没有容器盛放的液体会向四周铺展开来,但其体积不会发生变化。 一、物质的三态———气体 构成气体的每一个粒子都会向各个方向运动,气体中的粒子可以到达容器中的任何位置,能充满提供给它们的所有空间。因此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二、热与热量 我们用电茶壶烧水时,加热时间越长,水温升得越高,直到水沸腾。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水的温度变化? 探索活动 1. 在小烧杯里装约 杯的热水,在大烧杯里装 杯的冷水,分别用温度计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 二、热与热量 探索活动 2. 如图3.2-7所示,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使小烧杯浮在水中,每过1min,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中。 3. 分析引起两个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 二、热与热量 热能: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的水中时,通过接触使温度高的热水放出能而降低温度,温度低的冷水吸收能而升高温度,这些放出或吸收的能即是热能。 热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 符号:Q 单位:焦耳,简称焦 符号:J 更大的热量单位是千焦 符号:kJ 二、热与热量 实验中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冷水的温度逐渐上升,最后两者的温度相等,此时称热水与冷水达成热平衡。 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待测物体中,待液柱稳定后读数,这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测物体达成了热平衡。 二、热与热量 热传递:内(热)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转移的过程 热传递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之间有温度差 热传递结果:物体温度相同(热平衡) 热传递实质:传递的是内(热)能,不是温度 二、热与热量 实验还表明,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的多少跟吸收热量的多少有关。吸收的热量越多,温度升高越多。反之,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放出的热量越多,温度降低越多。 将两壶10℃的水,分别把它们加热1min和加热10min,哪壶水所升高的温度多?吸热多? 二、热与热量 思考与讨论:将10 ℃的冷水和90 ℃的热水混合后,水的温度为什么会高于10 ℃且低于90 ℃?有人认为,90 ℃的热水和10 ℃的冷水混合后,水温一定是50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将10℃的冷水和90℃的热水混合后,冷水要吸收热量,温度要升高,所以温度会高于10℃,热水要放出热量,温度要降低,所以温度会低于90℃; 不同意,因为冷水和热水的质量不确定,不能得出二者混合后的温度。 二、热与热量 将一锅水烧开,比将半锅同温度的水烧开要花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