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了解王羲之的生平经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积累相关文化常识。 疏通课文,把握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由“乐”到“痛”到“悲”的感情变化。 体会本文语言、声韵之美和骈散结合的清新文风。 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轶事趣闻,创作背景,文章体例。 知人论世 《兰亭集序》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天 下 第 一 行 书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 共28行,324字,因是草稿,无意于求工,故潇洒自然,点画富于变化。重字皆作别构,其中尤以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通篇章法、结构、用笔虽各自称雄,但互不侵夺,配合默契,显示出浓轩得体,圆润流畅,充分表现出晋人潇洒自然的风致,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称号。 《兰亭集序》下落 王羲之将《兰亭集序》视为传家之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在绍兴云门寺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他在房梁上凿开一个暗阁,然后将《兰亭序》藏在里面。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集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查出《兰亭集序》真迹在辨才和尚手中,李世民火速命人带着礼物前往云门寺,他提出条件:只要把《兰亭序》给我,金银财宝官位随便挑,用大车拉都行,除了朕的皇位之外,其他条件随便你提!但辩才和尚对师父很忠心,始终就是一句话:“对不起,没有啦,我不知道”!李世民因此茶饭不思,后宰相房玄龄为他推荐了“诡计多端”的监察御史萧翼!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集序》的传奇故事,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集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有“书圣”之称。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领悟能力很强。他小时候就跟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书法天花板,天才的背后藏着入木三分的努力 古代书法名家 二王:指东晋王羲之(书圣)、王献之父子。 钟王:三国魏钟繇(yóu)、东晋王羲之 苏黄米蔡: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颜柳:唐颜真卿、柳公权,有“颜筋柳骨”之称 初唐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唐草书的杰出代表“颠张醉素: 张旭和怀素 赵董:指元之赵孟睿?髦??洳? 晋代的大士族郗(chī)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