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黄庭坚 导 入 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飘零他乡,登高望远思亲人。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才子政客,他们满腹的愁怨,一腔的豪情,都抛撒在华夏大地的名山古迹中。或登高抒豪情、遣悲怀;或抒发怀才不遇之悲歌、凌云之壮志,或抒发羁旅之乡情、忧国忧民之国愁……那么黄庭坚登阁又有怎样的情感体验呢? 学 习 目 标 1.了解黄庭坚及写作背景,进而体会诗中复杂的情感。 2.把握意象传意,用典言志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诗人思想内涵,感受诗人狷介自持的生命气质,和而不同的人生智慧。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一、作 者 介 绍 黄庭坚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其父黄庶庆历二年(1042)进士,仕不得志,遂刻意于文词,作诗学杜甫,有《伐檀集》传世。舅父李常(字公择)也是一位诗人兼藏书家。使黄庭坚从小生长在文学空气浓厚的书香家庭。 1045-1105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也是“苏门六君子”之一(即苏门四学士和李方叔、陈师道的合称),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最重要的成就是诗。 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艺求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的风格,其诗多写个人生活。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他又能词,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词风流宕豪迈。有《山谷集》。 兼擅行、草书。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 文学常识———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南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在《瀛奎律髓》中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夺胎换骨:汉语成语,意思是本为道家语,指夺人之胎以转生,易去凡骨为仙骨。后比喻学习前人不露痕迹,并能创新。出自《冷斋夜话》。 点铁成金:古代神话故事,用手指点一下,铁石就能变成金子。比喻修改文章,略加改动,就能使文章增色许多。也做“点石成金”。 二、作 者 生 平 五岁:能背诵五经。 七岁:写《牧童诗》,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二十一岁:第二次参加省试,中了第一名。 二十二岁:到汴京参加礼部考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宦海沉浮。历任叶县县尉、秘书省校书郎、太平州知州等职,一生为官清正。黄庭坚性格刚直,再加上受苏轼影响,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三十五岁:入京改官,被任为吉州太和县(今江西省太和县)知县。为了了解人民的生活实际情况,他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将农民的疾苦,如实上报,减轻农民负担。 六十一岁:黄庭坚病逝,宋高宗追赠为“龙图阁大学士”。 知识链接———涤亲溺器 黄山谷是个孝子,二十四孝里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故事———涤亲溺器,说的就是他。他秉性至孝,从小就每天亲自倾倒并清洗母亲所使用的马桶,数十年如一日。即使日后身为朝中显贵,也丝毫未尝忽略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