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86182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27张PPT)

日期:2025-05-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23183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8课,中国,古代,法治,教化,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山东聊城于欢案 2016年4月14日,杜志浩等社会闲散人员组成的催债队伍对于欢的母亲苏银霞极尽侮辱,不仅非法拘禁苏银霞,还辱骂她、抽她耳光、用鞋子捂住她的嘴,还将其头部塞入马桶。苏银霞的儿子于欢目睹其母受辱,从工厂接待室的桌子上摸到一把水果刀乱捅,最终导致杜志浩死亡,3人受伤。 后于欢被依法刑事逮捕并被提起诉讼。 如果你是本案的主审法官,你会如何审判于欢?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你的理由。 法治: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方式,侧重 防范与惩处。 教化:用伦理道德等约束和引导人,使受到教育和感化。 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手段,注重教育和引导。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夏朝 商朝 西周 《禹刑》 《汤刑》 《九刑》 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材料二: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记·曲礼上》 德治思想的渊源 法治思想的渊源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周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 ◎子产作刑书 子产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法治 叔向 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德治 思考: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子产“铸刑书”引发了辩论,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 2.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 法家 代表人物 人性论 主要观点 孔子、孟子 商鞅、韩非 人性善 人性恶 为政以德、节用爱人实行仁政,轻徭薄赋 周礼教化,以民为本 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赏罚分明,法不阿贵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儒家 法家 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法家思想更适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思考:谁的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 符合时代需要 1.秦汉时期 秦 朝 汉 朝 沿袭秦律, 制《九章律》 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云梦睡虎地秦简 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 思考:汉律承袭秦律,汉律的基本精神与秦律是否一贯? 云梦睡虎地秦简 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案情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 --整理自程树德《九朝律考·汉律考》 律令 子贼杀伤父母,奴婢贼杀伤主······皆枭其首市。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贼律》 判决 董仲舒断:“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摘编自《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汉--引经注律 法律儒家化的开始 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称“引经决狱”。 思考:指出董仲舒判案的依据。这表明汉代法律实践有何特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