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86221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日期:2025-09-2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488676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课,宋夏,金元,时期,科技,文化
  • cover
(课件网) 2.1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人教2024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列举这一时期的重大科技成就:北宋活字印刷术(毕昇)、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军事应用;元朝郭守敬《授时历》、黄道婆棉纺技术革新;辽代《契丹藏》、西夏文佛经翻译等,构建科技发展时间轴。 简述文学艺术的主要形式及代表作品: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窦娥冤》)、辽代捺钵文化绘画、元代赵孟頫书法等,分析不同政权的艺术特色与民族融合的关联。 理解思想宗教的多元发展:程朱理学的形成、陆九渊心学萌芽;辽代 “因俗而治” 的宗教政策、元代藏传佛教传播等,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梦溪笔谈》《农书》等文献记载、辽代鸡冠壶纹饰等文物史料,论证科技文化的民族交融特征,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时间轴对比法,梳理宋元科技(如三大发明成熟)与辽夏金文化(如契丹文、西夏文创制)的并行发展,强化时空关联。 组织小组讨论 “为什么宋元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结合经济繁荣、科举推动、民族交流等因素分析,提升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 “宋代词人创作场景”“元代杂剧表演”,体验文学艺术的时代氛围,增强历史代入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如回族医学融合中外),增强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认同感。 体会科技发明(如活字印刷、火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树立创新意识;通过宋词元曲的赏析,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科技:三大发明的成熟与应用(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 文学:宋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与元曲的平民化趋势。 艺术:宋代书法绘画的文人意趣(如苏轼《黄州寒食帖》)、元代青花瓷的多元风格。 思想: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理” 是万物本原)与社会影响。 (二)教学难点 理解科技发展与政权政策的关系(如北宋重文抑武对科技的间接推动)。 分析辽夏金文化中的 “汉化” 与 “民族特色” 并存现象(如西夏既仿汉字创西夏文,又保留党项族服饰制度)。 三、教学方法 史料教学法:引用《梦溪笔谈》中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关汉卿《窦娥冤》台词,分析科技文化的时代特征。 对比分析法:对比豪放派(苏轼 “大江东去”)与婉约派(李清照 “寻寻觅觅”)的词风差异,理解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联。 情境教学法:通过《清明上河图》局部赏析、元杂剧脸谱展示,创设文化体验场景。 地图教学法:利用 “辽夏金元文化中心分布图”,标注金代中都(北京)、西夏兴庆府的文化遗址,直观呈现多元文化格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展示元代王祯《农书》中的 “活字印刷转轮排字图”,提问:“这项发明比欧洲早近 400 年,它的出现如何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 引导学生从印刷效率联想到科技对文化的推动作用,引出课题。过渡语:辽宋夏金元时期,科技的突破与文化的多元交相辉映。各民族政权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相互学习、创新,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的新高峰。 (二)新课讲授 1. 科技高峰:创新与传播(12 分钟) 三大发明的成熟: 活字印刷术:讲述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其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对比雕版印刷,强调其对书籍普及、科举推广的意义。 指南针与航海:展示宋代水密隔舱福船模型,讲解指南针从 “水浮法” 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