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单元———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部编版期末四步复习法 一、学习目标整合 篇目 作者 主要内容 写作特色 中考链接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描绘了一幅壮丽图景,表明了万物都有所凭借的道理。 想象奇特 文言词语“以”的意义和用法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通过写庄子、惠子在濠梁之上关于“鱼之乐”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 精彩的论辩艺术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重点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逻辑严密 文言词语辨析之词类活用 大道之行也 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特征 多用对偶 马说 韩愈 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 托物寓意 把握作者的情感 唐诗三首 石壕吏 叙述石壕吏趁夜抓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 虚实相间 古诗词中的“炼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叙事抒情相结合 卖炭翁 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巧用衬托 二、思维导图回顾知识 三、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知识点一:文言词语“以”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词语“以”的意义和用法类试题在中考试卷中的问法相对固定,其主要的设问方式有: ①选出“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或者不同的一项。 ②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四个选项中的一个选项所给句子中的加点词为“以”)。 ③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其中一句的加点词语是“以”)。 文言词语“以”的主要意义和用法 1.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等,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凭借……身份”等。如本文中“去以六月息者也”的“以”是凭借的意思。(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3)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4)介绍动作施行时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同”,或不译。 2.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并且”等,有时不译。(2)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去来”等。(3)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地”,或不译。(5)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3.动词。(1)用,使用。(2)认为。(3)率领。 4.名词。原因。 5.助词。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方位和时间。可根据上下文文义灵活译出。 6.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叙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 7.通假字。同“已”。可译为“停止”“已经”太,甚”。 【例句】 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以其境过清 B.①天之苍苍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 C.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其真不知马也 D.①怒而飞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用/因为。B项,两个“之”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代词,代指前文的“鱼”/副词,表肯定,其实。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知识点二:文言词语辨析之词类活用 “文言词语辨析之词类活用”类试题在中考中的主要设问方式有: ①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其中加点词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画横线的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的词语) 如何辨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辨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明确“词类活用”的常见类型,并能结合语境准确释义。“词类活用”的常见类型归纳如下: 1.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在一定的结构里表示动作的意义,起动词的作用,即活用为一般的动词。 2.名词作状语。在文言文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用在谓语动词前充当状语,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工具等。 3.动词、形容词用作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