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四模检测 历史试题 2025.0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良渚遗址出土了大量玉琮、玉璧等礼器,其中玉琮上雕刻的神人兽面纹在多个遗址中样式高度相似;遗址中还发现大型祭坛和高等级墓葬,墓葬中随葬品数量与种类差异显著。据此可推知,早期国家 A.已形成稳固的跨区域统治秩序 B.借助宗教信仰强化权力合法性 C.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模式已确立 D.通过礼仪制度规范社会资源分配 2.西周时,诸侯国遵循周礼,保留自身特色;至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纷纷推行“书同文”“行同伦”等举措统一规制。这一变化说明 A.各诸侯国实力增强 B.宗法血缘关系得以牢固 C.地主阶级统治巩固 D.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 3.据汉简记载,西北地区吏民可兼营商业,“为家私市”,参与区域间的物资交流,近者可在河西四郡,远者可到长安。还可以通过中间人,签订买卖契约,在货物交易后的一定时期内付清债务;交易方式上,有以物易物,有货币交易,还有劳务顶替。据此可知,当时 A.政府摒弃了抑商政策 B.商业经营方式较为灵活 C.跨区域商品贸易繁荣 D.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分工 4.北魏时期,高闾曾上书:“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递修三献,共荐黍稷,配以祖考,以像祖考来格。”同时,鲜卑等少数民族姓氏大量改为汉姓,如独孤氏改为刘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这些现象表明,北魏时期 A.延续前朝旧制彰显统治的正统性 B.民族交融呈现制度与文化协同推进 C.姓氏改革成为政治统治的核心策略 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使社会风俗趋同 5.北宋都城汴京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却凭借水陆交通便利成为繁华都市;南宋迁都临安,偏安东南,依托长江天险与发达的海外贸易维持统治;元朝定都大都,既控扼北方草原,又可通过大运河连接南方经济区。宋元时期都城的选址反映了 A.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 B.运河运输效能的提升 C.适应经济发展与统治需求 D.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6.图1为清朝咸丰、同治时期地丁银征收示意图。该图可用于说明 图1 咸丰、同治时期地丁银征收示意图 A.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朝统治 B.洋务运动推动近代社会经济发展 C.列强侵华导致自然经济日益瓦解 D.清政府通过改革开辟新赋税来源 7.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各级政府成立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建立中华商业公司等国营企业,大力发展合作社商业,打破了进出口贸易几乎由私商掌握的局面。同时在法令的许可下,允许商人自由贸易。这些措施 A.促使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C.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经济性质 D.完成了对资产阶级的改造 8.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以西南、西北地区为重点,开展了一场以工业交通、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史称“三线”建设。表1为1963-1975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在大区域间的分配比重(%)。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表1 时期 沿海 内地 总计 其中“三线”地区 1963-1965年 39.4 58.0 38.2 1966-1970年 30.9 66.8 52.7 1971-1975年 39.4 53.5 41.1 注:沿海、内地的比重数字总计不等于100,因为统一购置的运输工具等投资是不分地区的,未划入地区内。 A.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B.推动了东西之间交通状况的改善 C.意在调整工业布局提升国防力量 D.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9.1978年7月至9月,国务院召开务虚会议,着重探讨了各类引进问题,尤其是怎样提升技术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