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新儿校协作体高一年级第一次联考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十(下)第一至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葛剑雄在《秦汉移民与社会经济》中指出:“秦汉时期,大量身份低微的戍卒、刑徒、商人等,或因军功赐爵,或因垦荒获田,或因经商致富,逐步改变原有社会地位,跻身于地主、官僚阶层。”这一现象说明秦汉时期 A.社会阶层间流动性增强 B.重农抑商政策彻底瓦解 C.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2.通过对西沙群岛海域华光礁一号沉船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和调查,出水了一大批南宋时期的外销瓷器,包括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以及福建地区的德化窑、磁灶窑、义窑、松溪窑等诸窑产品,类别丰富,还有一些铜镜、铜钱等金属制品,以及保存相对较好的船体构件。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佐证南宋 A.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年代 B.经济政治重心已完成南移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态势 D.外贸在国家税收中的地位 3.下表是明末清初部分学者对明末政治危机的认识。这些认识 人物 认识 顾炎武 军制、定都(形势)、钱法、田功以及学问空疏、胥吏钻营、士大夫无耻等为有明一代主要弊端 王夫之 酷刑、奄宦与夷狄为明弊政之重 黄宗羲 君主贪婪、大臣无权、法治败坏、宦官专权为明朝衰败的主因 唐甄 明末诸臣“使之治兵而兵无用,使之治赋而用不足,盗寇日张,国势日蹙。于是乃复用太监,横征无艺” A.蕴含着一定的进步与启蒙色彩 B.是西学中用的具体政治实践 C.意在维护新兴阶级的政治利益 D.是理学思想日益固化的结果 4.据统计,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先后发布184条有关改革的各种诏令,涉及人才选拔、农工商业、裁汰官员、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等各个方面。这些措施在领域方面缺乏协同,且未作后续筹备规划。由此可知,维新变法 A.缺乏必要的社会群众基础 B.存在实践层面的现实困境 C.与传统封建体制彻底割裂 D.意在全盘西化以救亡图存 5.下表所示为1910~1923年天津进口的布匹、棉纱数量统计情况。这可用于说明,这一时期 时间 布匹(千匹) 棉纱(担) 1910年 1 793.81 304 241 1911年 1 655.99 235 489 1912年 1 607.49 306 877 1916年 2 786.88 620 774 1917年 3 598.79 535 928 1919年 2 578 382 802 1920年 1975 294 730 1921年 1 584 340 809 1922年 1 730 353 561 1923年 1 359 120 718 A.民族工商企业已摆脱对外依赖 B.民族工业以纺织工业为主体 C.传统自然经济仍占居主导地位 D.近代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6.193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告全党同志书》中指出:“我们要求全党同志紧紧抓住中日两国间的基本矛盾,作为自己一切行动的基点。”这一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是 A.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国共两党政治理念趋同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7.下图是上海档案馆中陈列的关于抗美援朝时期的图片档案,画面中上海旅馆店员正上街游行,响应抗美援朝捐献武器的号召。由此可推知,这一史实 A.利于民主革命胜利的取得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D.得益于工业化建设的蓬勃开展 8.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