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88517

山东省威海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1次 大小:370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5月,试题,语文,考试,高考模拟,山东省
  • cover
山东省威海市2025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写作呈现出某些类人类属性甚至超人类能力。类人类属性是指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基本上具备了人类的理性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基于数据库样本自动生成的文本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价值。我们来看一首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 河水上滑过一对对盾牌和长矛 她不再相信这是人们的天堂 眼看着太阳落了下去 这时候不必再有爱的诗句 全世界就在那里 早已拉下了离别的帷幕 这首带有明显意象主义特征的诗歌完全出自微软“小冰”的自动生成,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诗人创作。“小冰”在正式推出之前曾在国内各大诗歌论坛上以化名的方式发表诗歌,结果并未引起网友对作者身份的任何质疑。制作“小冰”的微软团队也明确宣称:“小冰所采用的基于情感计算框架的创造模型,可通用地完成诗歌、歌词和财经评论的创造,其独创性超过83%。”“小冰”的诗歌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音乐性美感,而且在诗意性营造上存在可圈可点之处,即便是职业批评家也很难将这些诗歌与真人创作的作品区分开。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写作取代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写作只是时间问题?好像是的。因为单纯从数据处理和文本分析能力来看,人工智能远胜人类。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从人工智能当前的属性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人工智能写作无法突破编码的困境。编码的困境是指无论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能力如何强大,始终无法把人类全部的生命体验与心灵感受纳入计算之中,能被人工智能编码的只是人类生存境遇中极小的一部分。其次,人工智能写作无法超越算法的局限。无论人工智能呈现出何种强大的能力,始终不能脱离其基本的运行机制,即数据算法。算法的准确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工智能人化的实现程度。但值得思考的是,人类心灵的微妙体验和直觉的模糊不定能够被准确纳入人工智能的算法之中吗?最后,人工智能写作无法消除语言的障碍。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语言的运行规则,并借助对语料库数据的深度学习,自动生成类似人类创作的文本。但问题在于,人工智能只能在具有确定语言规范的前提下运行,任何偏离语言规范的文本都会被自动视为需加以排除的对象。而人类语言的创造性恰恰在于对确定规范的调整与超越。 人工智能写作是一种新出现的文学现象,改变了很多传统的文学认知,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当人工智能以作者主体的身份出场,参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或文学主题思想的表达之时,人类作者已然不再是文学创作中如上帝般的唯一主宰者,主体性开始随之消解。在人工智能写作中,文学创作可能“不再是情感的表现,而是随机选取组合已有符号库存的结果”。 (选自赵耀《人工智能写作的局限性与未来方向》,有删改) 材料二: 人工智能最初是作为辅助工具被引入文学创作中的,AI能够分析大量文本,识别出词汇、句式和情节结构的模式,帮助作家进行创作。例如,作家可以利用AI生成的文本建议来突破创作瓶颈,或通过自动化写作程序加速创作过程。AI还可以帮助作家进行文本的内容整理和分析,提供对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和哲学思想的深度理解,这种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作家的写作效率和文学作品的深度。 随着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AI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它开始展现出独立创作的能力。尽管这些AI作品常常带有某种“非人性化”的痕迹,但它们却展现了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