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4.古人谈读书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走近作者 朱 熹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闽学派代表让人物,儒学的集大成著,世称“朱子”; 著作很多,如《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春日》 《观书有感》《童蒙须知》等。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3.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认识生字 原始体 小篆体 楷体 动词,以手掌拍击鼓面 副词,表示反问 理解生字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难道 心既到矣,眼口不到乎? 反问句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 去节奏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 朱熹 去标点符号读 小组合作学习:(计时3分钟) 1.结合你的读书经历,你认为读书时什么很重要?(3、4号) 2.读书三到法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那你还有其它的读书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吗?(1、2号)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话。 读书名言: 课堂小结 这节课上,我们了解朱熹对读书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学完之后,大家在今后的读书学习过程中,会怎么做呢? 指导背诵 余谓尝 ,谓 。 心不在此,则眼 ,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 ,决不能记,记 。 三到之中, 。心既到矣,眼口 ? 读书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不看仔细 漫浪诵读 亦不能久也 心到最急 岂到乎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拓展阅读 1、方塘:又称半亩塘,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2、“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3、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清: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4、为:因为。 5、活水:流动的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只有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取新知,才能豁然开朗 ,融会贯通的道理。 哲理 借方塘说说自己的读书体会。 课后作业: 1.抄写本课课文。 2.完成小练习册、大册子。 3.阅读有关读书的故事在课前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