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0299

5.2《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389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课前解析 1、内容主旨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以 20 世纪 30 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同时也隐含着对传统美德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可能消逝的忧虑。本次节选部分围绕翠翠的情感发展,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展现了湘西质朴的生活风貌。 2、艺术特色 自然美与人性美融合: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如诗如画,与当地淳朴善良的人性相得益彰。这种独特的描写方式,营造出一个宁静和谐的世外桃源。 语言质朴清新: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充满乡土气息,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富有韵味,如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质朴文字中蕴含着独特的美感。 含蓄的情感表达: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将翠翠对爱情的朦胧向往,以及祖孙间深厚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余韵悠长的情感氛围。 3、教材地位 《边城(节选)》位于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 “苦难与新生”,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学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边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小说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思考人性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小说质朴清新、含蓄自然的语言特色,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梳理翠翠的情感变化,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内涵,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小说中描绘的湘西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体会小说中人性的善良美好,理解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湘西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分析小说中翠翠、祖父等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 (2)体会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感受其蕴含的美感。 (3)把握小说的主题,理解作者对人性美和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传统美德的呼唤。 2、教学难点: (1)理解小说中含蓄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其深层含义。 (2)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内涵,思考现代文明对传统社会的冲击。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深入研读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料,撰写详细的教案。 (2)收集与湘西地域文化、《边城》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3)设计课堂提问和讨论题目,准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2、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查阅与沈从文和《边城》相关的资料,对作者和作品有一定的认识。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第一课时 1、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小说《边城》的创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把握故事的主要线索。 2、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1)播放一段展现湘西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视频,如湘西的青山绿水、吊脚楼、赛龙舟等画面,配以悠扬的湘西民歌。 (2)引导语:“同学们,在我国湖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的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