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四下22《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整体感知 【词语释义】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上去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 辛渐:王昌龄的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属地。 平明:清晨,天亮的时候 【古诗翻译】冷雨在深夜落洒在吴地江天之上,早晨作者送别友人,他孤身一人面对着楚山。作者想起来,如果他洛阳的亲朋好友问起,他就会说他的心仍旧如在玉壶之中一般剔透。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思。夜雨又增添了萧瑟的秋意。离别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老朋友的心头。这时雨势平稳连绵,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因为友人辛渐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王昌龄,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自由朗读,然后与同桌对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整体感知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塞下曲 边塞附近,也指北方边境地区。 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边界上险要的地方。 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著作:《卢户部诗集》。 卢纶诗名远播,但却屡试不第,人生与仕途都极不顺利,但他广泛的交游使他成为一个活跃的社交家,并最终借此步入仕途。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古诗翻译】这首诗歌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雄壮豪放,虽是中唐时期的作品,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退。“月黑雁飞高”,这样的景是难于刻画的。“月黑”,则茫无所见;“雁飞高”,则无迹可寻。作者只能由声音觉察到的。所以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 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的统帅。“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掩护仓惶逃遁。“夜遁逃”,可见敌军已经全线崩溃。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己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察觉了。三、四句写己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欲将轻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