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石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坚韧不拔 傲骨) 1、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四种植物被誉为“四君子”。你知道它们么?(梅兰竹菊) 有一位画家,一生都在画“四君子”中的“兰”与“竹”。不仅如此,他几乎每幅画上都会题写一首小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郑燮) 2、出示:竹石图的画 这就是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俗话说“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以言情”那这幅画,这首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人格操守和精神境界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古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竹石》。 看老师写诗名(书写),齐读课题。 回顾学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马诗》和《石灰吟》,用到的读诗四步法:读准、读对、读深、读活。 三、初读 1、读诗首先要读准: (1)这首诗没有生字,我们来看看这些词语。 出示:咬定青山 千磨万击 破岩 坚劲 任尔 关注“劲”字,对照注释,看看在应该怎么读。 劲: 1. jìnɡ 表示坚强有力,如:疾风知劲草。 2. jìn 表示力气,情绪等,如:使劲、干劲儿。 提示: 读后鼻音时,表示坚强有力,如:疾风知劲草。 读前鼻音时,表示力气,情绪等,如:使劲、干劲儿。 (2)词语是有情感有画面的。谁再来读一读? (3)练读,要求字音准确,停顿得当,读出变化。 (4)教师范读。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练读。 2、第二个板块:读对 (1)“读对”一定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文白对读是很好的一种方式。 同座对读,一人读诗,一人读译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四、细读 1、第三个板块:读深 (1)自由读诗,看哪些字眼写得特别好。圈出这些字词,在旁边做上批注。 交流:这首诗中的竹子给你什么印象?(坚韧、顽强、孤傲……) 从哪些字眼看出来的? (2)学生分享交流。品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玩味一:咬定 1.“咬”字用的妙在哪里? 师:“咬定”还换成哪些词?(“锁定”“抓住”“吸住”……) 闭上眼睛想象竹子的形象,从“咬”体会到什么?(咬:用力最大;决心最大,把所有的办法都想尽了;有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的意味。) 2.有人从这个“定”字读出了不同的意味,用词语概括就是:确定、定力、笃定、一定、必定、坚定、镇定…… 轻声地读给自己听一听,反复地读,看能读出哪一种意味来?想象你就是这株竹子,你在心里会对自己说什么? 3.这是郑板桥在《兰竹石图》中的一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出示:他说:“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师:是的,他富有创新精神,无论是画画还是作诗,他都追求不同寻常,个性化表达。所以,诗画才会特别的传神。 玩味二:立根 1.师:(指PPT)如果上面一句是从整体上写竹子的,那这一句就是特写了。在你的眼前,这根是什么样的形象? 点拨:要知道竹子的跟可是生长在“破岩”之中?由“破岩”我们可以想象竹子的生存环境?(水份少,泥土少,养料少,很难立住……) 2.练读这句诗,强调“破岩”,一边读一边想象根的形象。 玩味三:品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磨”“击”———坚劲” 前两句诗是写竹子的“形”,后两句诗是写竹子的“神”,也就是精神。什么精神呢?你从哪个字眼里读出来的? 2.“千磨万击”:说说由“千”“万”组成的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