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世界上起源最早、规模最大、长度最长的运河,中国大运河穿越2500 多年的时光,依旧青春勃发。 2024 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深邃内涵,认识到它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中国大运河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窗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依托,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资源。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大约一半的时间是与运河的开凿和利用相伴随的。大运河的开凿非一时一地之功,而是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拓展和维护。大运河滥觞于公元前 486 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后来又有秦朝灵渠、两晋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和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等,最终形成绵延近3200公里的庞大水系。特别自隋唐之后,大运河对中华文明的构建与赓续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运河本为粮食运输而开凿,但其功能却远不止于此。伴随着南粮北运,衍生出北煤南运、盐运、布匹运输、木材运输等物资的交流,还有人员往来,以及防洪灌溉功能的发挥等,运河沿线工商业因此发达,特别在明代中后期之后,运河沿岸商业繁荣,促使运河城市群的兴起,如北京、天津、沧州、济宁、徐州、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更为重要的是,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打破了原本东西流向的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的阻隔,拉近了原本距离遥远、交流稀少的各个地区,使大江南北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从此,中华大地上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各种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融合起来,再不可分割。 这种融合不仅是地理上的沟通,更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精神信仰的融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特色。如南方稻米的北运改变了京师等地居民的饮食结构,往来的茶商为北方带来了茶文化,本是宫廷艺术的京剧经运河扩散传播到民间,南方的吊脚楼出现在济宁的运河河畔…… 漫长历史中的运河文化因之形成一种带有突出的统一性、和平性、包容性、连续性的文化。中国传统以儒家经学为根基的主流文化本来就有这些特性,这些特性因大运河的南北融通而更为深入人心,熔铸为中华文明稳定而持久的特色。 中国大运河这种在广大地域和复杂地形中实施的工程,以及对这一工程的长期维护,不但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更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生存智慧,体现着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大运河绵延近3200 公里(其中京杭大运河长约1794 公里),穿越黄河、淮河、长江等大型河道。在 1855 年黄河改道之前,京杭大运河是可以全线通航的。大运河穿越的河流水量、水况不一,水位高低差距较大,就需要一系列的水利工程来保障运河航运的畅通。如在元明时期,会通河段的南旺一带海拔最高,调水保障通航很不容易,时常使漕运受阻。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任用曾做运河民夫领班的白英参与治理。白英提出的一些措施完美解决了会通河段的通航问题。 历史上,大运河不但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各地区的财货流通和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与外国的沟通与交流,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地带。 自隋唐时起,由于大运河的连通作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连通,实现了中国与世界更广泛的交流。西亚的水果、音乐乃至宗教等传播到内地和东南沿海,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也远销西亚、北非、欧洲等地。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沿大运河游览,其《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下运河沿岸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引发无数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明代时利玛窦沿运河北上,带来西方科学与中华本土文化的碰撞…… 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文明之河、智慧之河,流淌着酝酿千年且日益浓郁的乡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是我们神圣的职责、光荣的使命。 (摘编自马奔腾《保护传承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